报告文学:还是那双眼睛(3)

报告文学:还是那双眼睛(3)

摘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诗人和画家都极精细地描绘人的眼睛。三十六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经这样描写过王震同志:“象八路军所有的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一样,他有一双好眼睛,在原野里看得非常远。”

同年冬天,张权到北京开个人音乐会。周总理去了,王震也去了。演出结束后,王震对张权说:“快过年了,到我家来过年吧!”

在王震家的年饭桌上,将军对张权的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当年从美国回来不容易啊,你们要理解她,不要背家庭包袱。”然后,又亲切地问张权:“你唱歌那天看见我旁边坐着谁?”

“看见了,你旁边坐着周总理,还有一个人,不认识。”

“那人是罗瑞卿大将。”

“你们三个人总在说话,好象没有听我唱。”

“我们正在讲你。我把你的情况向总理和罗瑞卿同志介绍了。罗大将很钦佩你的爱国思想,对你的遭遇愤愤不平。这时候,周总理特意叫人把自己的一杯茶给你送到台上去的。”

一杯茶,一席话,一颗心的跳动。永世难忘啊!这时,张权才感到,象王震将军那样粗犷性格的人,却有着这般柔和细腻的感情。

当你受苦受难,遭逢厄运时,王震坐立不安,大声疾呼,他总是牵挂着你;当你时来运转,政策落实了,日子好过了的时候,他把往昔的一切都当作过眼的云烟。整过他的同志,他早忘却了,有人提起,将军总是说:“哎,这个人还不错嘛!”王震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记仇,不图报,心地象孩子一样的纯真。这是怎样一种高尚的情操啊!知识分子爱他,不仅仅因为受过他的帮助,而且还从他身上看见了共产党人的美德。

王震爱知识分子,正仿佛将军之爱士兵。他望你成才,给你活力,为你创造条件,帮助你成就更大的事业。

“杜鹏程,你最近在干什么?”1954年王震将军在北京遇见杜鹏程,这位作家告诉他,刚刚完成《保卫延安》一书。

“写东西,坐在北京能写出来么?走,跟我到铁路工地去转转!”就这样,将军把作家拉进生活,带他一起钻隧道,跑桥梁工地,一呆就是十三年。沸腾的生活养育了作家,使杜鹏程的笔下涌流出《在和平的日子里》这样的名篇。

“张权,找我有什么事,说吧!”

1977年张权被“劝”退休。这位歌唱家无奈,只好回苏州原籍,跑了一年,户口落不上,进退两难。现在,她嗫嚅地说:

“王老,想告诉您,我要退休了。”

将军腾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捋了一下头发:“你退什么休,我们这一头白发的人还在干!”

歌唱家的眼泪流下来了:“您不要误会……”

“你哪儿也别去了,就留在北京吧!把你的情况写一个来,我给你反映,你愿在哪里工作?”

不久,张权就到北京歌舞团报到了。

“老艾,走,跟我一起去转转。”在三江平原,在新疆,王震一有空就拉着艾青到处跑。满天风雪,王震问了:“老艾,走不走?”当然走,头顶着风雪也走。到了一个水库,房子没有窗户,一条长长的炕。王震又问了:“老艾,我们睡一起怎么样?”谁也说不清艾青跟着王震跑过多少地方,在那些不能发表作品的日子里,生活照样撞击诗人的心。两部长诗草就了——《踏破荒原千里雪》、《哈马通河上的朝霞》。多么美的名字,可惜这些作品全部遗失了。

这就是王震的爱。有时候你被他拖得精疲力竭,累得要死,想发牢骚;但事过之后,你觉得自己长了见识,增加了才干,出了成果,也懂得了王震将军别样的爱。

知识分子也爱王震。大凡与王震将军初交的知识分子,都有共同的感觉:一见如故。人与人之间,惟其平等相待,才能一见如故。华罗庚第一次见王震,两人一直谈到深夜,推心置腹,我忘了你是教授,你忘了我是将军。艾青身处逆境,王震一方面对农场领导说:“政治上要帮助老艾,赶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近群众,了解战士。”一方面又率真地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写文章骂我!”发起火来也向艾青吼道:“你不要以为你是个大文化人我就怕你!”能这样讲话的人,是真正的朋友。1980年王震要去新疆,一个电话叫柯岩立刻登程。老伴说,人家柯岩有心脏病。王震一瞪眼:“怕什么,我的病比她还重哩。”果然,从新疆回来,柯岩住进了医院。王震说:“怕是累的哟!”他让爱人去看她,特地带去一张短笺:“我兹给你一个特别命令:必须服从治疗,安心养病。你为党工作的时间还长。”柯岩给将军的复信上写道:“司令员同志,你的命令已经下达,正在执行。我希望有人能给你下一道命令,因为你作为一个病员,表现还不如我!”王震读后,朗声大笑。对农业上的问题,王震多次请教农业学家金善宝。有一次请金善宝来家里吃饭,王震恭之于上座,上座是一把藤椅,平常是将军的坐席。今年8月刚从三江平原考察归来的金善宝,讲起三江平原的今昔巨变,十分感慨。真是逢人便忆王震,当年豪气干云。

纵观历史,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态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标志。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知识分子的民族是愚昧的,一个愚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王震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认识到这个真理。共产主义是以消灭三大差别为目标的。无论土农工商,无一例外,都要进化为知识分子,这是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人类的光明归宿。王震将军虽然工人出身,少时没念多少书,却从革命的发展过程中领悟到这一点。

在战争年代,他的马袋子里装满了打进城市后从敌人那里缴获的书。他那里书多啦。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的传记,《日日夜夜》、《毁灭》、《铁流》以及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等,堪称部队的“小图书馆”。战斗间隙,人们都来向他借书。王震喜欢文艺,有见解,曾经同周立波通信,讨论文艺方面的问题。他对戏剧也感兴趣。有一次,碰上拍戏,他说:“导演是一门大学问,咱们看看去!”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