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3)

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人就《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出版答本报记者问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在这本书中占有不少篇幅,请谈谈这一时期党中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

答: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全面部署和推进各项重大改革,许多重大举措在这一时期纷纷出台。比如,这一时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等,涉及的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改革。

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他还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本书选收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另外,国务院还首次出台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重大举措,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有力推动了改革的深入。

记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并通过了有关决定。请结合本书介绍一下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和习近平同志这方面的重要论述。

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并作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我们党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党中央紧接着在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基本考虑。

本书选收的相关文献主要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同志在全会上就《决定》所作的说明和在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张德江同志《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比如,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等。

记者:当今世界,不同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的博弈十分激烈。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请介绍一下书中这方面的重要论述。

答: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书中收入的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俞正声同志《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群团工作方面的新探索。

记者: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围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本书的文献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面对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这方面的重要文献也不少。

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集中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他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件大事。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讲话中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拓展外交战略布局。请结合文献谈谈这一时期外交工作的新进展新成就。

答: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发展态势和国际格局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就这一时期来说,外交工作亮点不断、精彩纷呈。比如,我们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同志成功访问美国,双方就进一步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新的共识;习近平同志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首脑会议,向世界宣示我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南南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集中宣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宣示了我们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原则立场,展示了我国维护和平正义的国际形象。本书收入的《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对此作了充分反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