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才再也看不到那块费了他半生心血的绿洲了。
董福才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20年来,他带领村民植树治沙、筑路致富,将风沙肆虐的家乡建设成充满希望的绿洲。但他没法再看着绿洲扩大了——2015年3月,他因癌症去世,享年63岁。
北甸子村位于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一个世纪前,这里曾是皇家牧场,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然而,随着人口不断聚集、无节制的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曾经“猪上炕、羊跳墙、小孩坐在屋檐上”的丰腴之地,到半世纪前,就已经成了科尔沁沙漠的一部分,“十山九秃山,风起白沙飞”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北甸子村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1996年,上级派人调研后,提出了北甸子村整体移民的规划。
“搬迁后,这块地咋整!”得知国家要出资出人来重新植树固沙,当时的村主任董福才说:“我们不搬!这块地是国家的,也是我们北甸子人祖祖辈辈的根,要治沙就让我们来干吧!”
就这样,董福才带领乡亲们开启了种树治沙的征程。
他在科尔沁沙漠寻找耐寒植物,在坨子旁拉线选址,他带领大家琢磨出一套在白沙上种树的方法:从坡下起步到逐步上移,从湿沙坑到见土下苗,从草格护苗到定量浇水……伴着棵棵长起的绿树,北甸子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强了。董福才下决心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挡在村子与阿尔乡镇之间的巨大沙丘是横在北甸子人致富路上的最大障碍,因为它,村里的东西运不出去,外面的收粮车开不进来,有的人家嫌这路不好走,干脆让孩子辍学在家。
经过积极争取,2002年秋,北甸子村通往阿尔乡镇的6公里村级公路项目正式立项。而在修路前,北甸子村需要自筹资金削平沙丘、筑起路基。村里那点可怜的家底负担不起这么大的花销。董福才挨家挨户动员、带头驾起自家马车除沙取土,几个月后,董福才带领村民硬是靠手担肩扛、马拉人拽,移除了沙丘、夯实了路基。
2003年8月公路修好,北甸子村终于推开了与外面联系的大门。
北甸子人从此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董福才带领大家脱贫的步伐也更快了:有的村民种地没钱,他就舍下老脸,到信用社“说情”,帮大伙跑贷款;有的村民摸不准致富门路,他就带领大伙想办法。在村里的倡导下,几户人家带头搞起了养殖示范小区,挣到了钱。看到了他们富了,有条件的村民也跟着干了起来,现在,村里的牛羊养殖户已扩大到30多家。
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大家感谢老支书把北甸子村领上了致富路。村民陈其华说:“自从村里通了公路,收粮食的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不但卖粮方便,价格也比以前高了不少。”董福才当村长、村支书几十年,掌握的信息多、人脉也广,要先富起来并不难。但董福才的家境在村里只能算是中等。
如今,唠起与老支书相处的往事,乡亲们念叨最多的还是他的人品和热心肠。“老支书办啥事都能一碗水端平,比方说以前种树、修路的时候,有的人家想偷懒,不出马车、人工,老支书就上门催,为这事,他挨过不少骂。”“记得十几年前,马德福和邻居为了宅基地界线争得厉害,就延长米的事谁也整不了。后来,老支书过去给调和,就行了。为啥他行?因为老书记说话在理,村里的人都认他!”“董书记就是一个见事不落场的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尽量到。村里80%去世的老人,都是他帮着送‘走’的。”乡亲们回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