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选载:传统文化是独特战略资源(3)

《习近平时代》选载:传统文化是独特战略资源(3)

中国梦不是空想,因为“其梦有根”

习近平善于援引中国传统经典的表达特点广为人知,人民日报社专门编写了26万字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搜集了过去27年间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中使用频率高、能体现其治国理政理念的135则典故,每一则都以“三条微博”的文字量详细解读。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谈及编纂这本书的缘起时说,习近平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不仅是在表述中用典,习近平更是在治国理政的框架构设中,将传统文化精华作为重要思想源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他提出的“中国梦”这一重要概念,正是以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为基础的。

中国梦首先根植于“中国特色”。从习近平在各个场合一系列阐述可知,外界与其关注“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如将之视作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当代中国结合的产物。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这种思路,瞬间拉长了“中国特色”的时间之轴,并将之接入深邃的中国文化之池。

不仅如此。2000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2000多年后,习近平向全世界给出中国梦的解释: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同时他也延续“和而不同”精神,将中国梦与各国各民族之梦对接。

有学者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相比较,视之为一种“后发的、复兴的、彰显包容精神的新文明模式”。

更有研究者认为,人类正面临“三大矛盾的加剧”: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平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人的各种功能、需求之间越来越不平衡,人日益成为“单向度”的消费机器。而中国梦将不仅使占整个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安居乐业、富裕幸福,更重要的是在于它将为人类文明走出困境开辟出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梦’不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中国梦’不是关门做自己的‘小梦’,而是做‘开放、包容、共赢、合作’的‘大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固有根本。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倡导覆盖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各地街头的宣传栏上处处可见。

在习近平看来,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梳理清晰,能够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他用诗意的语言要求重整民族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