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三化” 纠正“三失”

改变“三化” 纠正“三失”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是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有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自尊、学科自信和学科自强,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亟须加以应对。

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三化”现象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三化”现象,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边缘化现象。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动摇,“去中心化”现象凸显。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网站、期刊、报纸上,马克思主义的分量开始变轻,马克思主义在一些研讨会上被有意无意淡忘,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阵地受到了一定排挤,有从中心到边缘的危险。

空泛化现象。马克思主义被当作空洞的理论,大多存在于书本中、文件中、讲话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没有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甚至马克思主义本身成为“假、大、空”“高、大、上”的代名词。

标签化现象。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做法,言必称马列,或者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或者当作“贴牌”,到处裁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甚至不惜去曲解马克思主义以满足现实。马克思主义在无形中被形式化、标签化。

马克思主义现状的“三失”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现状,存在着“三失”问题,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学科中的“失语”。在一些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往往被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说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甚至不是真学问。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在一些学科中没有底气,不敢发声、不愿发声,甚至自认为理亏,使得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大行其道,成为其他学科的主宰,而马克思主义显得有些“魂不守舍”,语焉不详。

教材中的“失踪”。我们经常强调要让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的教材中却没能“进得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教材将西方理论奉为圭臬,唯其马首是瞻,久而久之,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教材中“神秘消失”,失去了进课堂、进头脑的机会。

论坛上的“失声”。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界斑斓驳杂的学术纷争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现象。一些人回避政治,把学术变成了一种仿佛“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在“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鼓噪声中,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登堂入室,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论坛的主流话语。一些论坛俨然成为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声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舆情不断恶化,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有逐渐萎缩和丧失的危险。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