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俊:陈忠实、《白鹿原》与华阴老腔(2)

邢小俊:陈忠实、《白鹿原》与华阴老腔(2)

吊 唁

白鹿原上的樱桃红了,那位用生命书写《白鹿原》的先生却走了。4月29日晨间,晨光刚刚唤醒这座城市的人们,中国文坛最好的作家之一陈忠实,却走完了74载人生路,溘然长逝。

祭奠灵堂一处设在建国路陕西省作协大院,另外一处在复聪路高教公寓。

消息传开,满目哀伤,先生驾鹤西去,整个社会的神经被牵动,给许多熟识的不熟识的人都带来巨大的悲痛和遗憾。一批又一批的市民、读者自发赶到省作协在高桂滋公馆的追思堂,洁白的鲜花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吊唁的人一队接一队。

“听到陈忠实老师去世的消息,就像头顶响了个炸雷,这么好的老汉,咋说走就走了。当时,正准备北京演出,演出结束后,急忙赶回来送陈老师。”华阴老腔艺术家们要“吼一声”为先生送行。5月4日,他们早早就起了床,收拾好东西,提着表演要用的凳子等道具到华阴市与吊唁的队伍汇合,从120公里之外的华阴赶赴西安。一改原来高昂的腔调,第一次以站立的形式,用“哭腔”哀声吼出了《白鹿原》片头曲《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他们以独有的方式表达敬意,悼念恩师、巨匠,其苍凉悲壮的气质感染了在场的人,纷纷潸然泪下……

老腔艺人张转民、张喜民、张拾民是三兄弟。十几年来在全国屡获大奖,在老腔艺术保护、创新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70岁的张喜民是张家子弟中演唱声名最大的一个。他悲戚地说:“这些天来,心里一直不美,很难受。”陈忠实给他的印象是:“朴素,是个老实人,没有拐弯抹角,很亲近,像一个村里的人”。

“2005年6月在西安为北京人艺《白鹿原》创作组人员演出,第一次见到陈忠实老师,看他穿的是农民衣服,说的是农民话,感觉到和老腔的关系特密切。后来,陈忠实老师来双泉村采风,他说,你们唱这老腔,真正是把先人那些继承下来了。”张喜民说:“一次在我家吃饭时,陈忠实老师曾经风趣地说:我知道我老婆蒸的馍好,谁知道喜民老婆蒸的馍还好。走时,我特意给陈老师带了几个农家馍和一袋农家面粉。”

73岁的张转民说:“陈老师来双泉村采风时,很关心老腔的发展,问观众多不多,外出演出情况,自己感觉演得咋样。经过多年交往,我感到陈忠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平易近人的人,没有架子的人……”

63岁的张拾民说:“陈老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单单是《白鹿原》这部作品,他对老腔贡献也很大,他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大文豪。”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