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承
5月21日上午,西安音乐厅,国家电网正在录制品牌建设主题宣传片,巧妙地融入了华阴老腔的因素。策划人王朝锋说:老腔走进大型国企的企业文化宣传片中,是一种创意,也是一种融合与推广。
其实,自唐代始,老腔的说唱形式一直与皮影戏融合在一起,它们构成了互为载体的封闭式演出,老腔艺人们处在被包得严严实实的环境中,对于艺人,观众“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2001年,一个偶然的创意使得老腔演唱从皮影中剥离出来,演员阵容和乐器增加了,演出场所变了。党安华就是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
那是一个不经意的发现。2001年的一天,张喜民的戏班在城郊唱戏。党安华陪朋友去修葺舞台,只见台上皮影短兵相接,好不热闹,可台下却冷冷清清,只有三人。他掀起了帷幕,这一掀,让党安华“惊呆”了——张喜民怀抱月琴,仰头高歌的样子,他十多年未忘。“后面的东西真是太精彩了!单是靠看皮影戏的时候听他们的演奏,感受不到那种激情和冲击。”学导演出身的党安华意识到,与其把皮影戏呈现给观众,不如把最原生态的东西呈现给观众。自此,老腔艺人们正式走上前台。
和老腔艺人一起走过15年风雨,党安华认为,老腔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它是原生态的东西,把农民的憨厚朴实、艰辛豁达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尽管和皮影戏剥离开来,但它的风格一直没有被破坏,它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
老腔影戏传统剧目有一百多本,至今流传的不到八十本。曾经,老腔与许多非遗项目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老腔艺人中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已经61岁,传承人屈指可数。
回溯十几年,老腔文化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走出困境之路也不是单一力量推广、推进的,有人形象地比喻“是一把把钥匙合起来,打开了一把生锈的锁”:
2005年,由于陈忠实给导演林兆华的强力推荐,濒临危境的华阴老腔与话剧《白鹿原》成功融合,由陕西走向了北京,北京观众接受了老腔,在新闻媒体和政府的不断推广活动中老腔声名远播,连演87场,由此走向全国。
2008年,张喜民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2年,有意识地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形成对老腔的强力宣传。电影《白鹿原》制作完成后,《光明日报》编辑韩小蕙有幸先睹为快,她被其中“老腔”那一段戏震撼得目瞪口呆。2012年8月3日,《光明日报》13版用一个彩版,配上了演出图片、油画,推出陈忠实的文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充分展现出老腔独特的魅力。
2014年,老腔再度登上《新闻联播》,节目介绍了老腔与马年春晚失之交臂的过程,并对老腔融入流行元素的开放式表演进行了介绍。
2015年12月5日,东方卫视《中国之星》节目中,歌手谭维维《给你一点颜色》,把传统曲艺和摇滚乐“混搭”结合的表演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发源于西方的摇滚乐,根植于黄土高坡的老腔,这两种看起来没有任何相关性的艺术形式,完美跨界融合,又给走出困境的老腔加了一把力,亦算是传统戏曲剧种推广和保护的一次成功尝试……
2月7日晚,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谭维维再次演绎《华阴老腔一声喊》,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
2月15日,华阴市政府举行表彰会,为张喜民等老腔艺人颁发30万元奖金和“突出贡献奖”奖状,获奖理由是“实现了多年来的‘春晚梦’”,极大地提升了华阴、华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月1日,华阴老腔亮相“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作为压轴节目,华阴老腔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4月2日,6位华阴老腔艺人,把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带上了西安北至深圳北的G824次高铁列车。
5月9日,西安警花陈卫在央视《星光大道》月赛中混搭华阴老腔艺人,演绎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个歌声细腻温柔,一个吼得尘土飞扬。这也是老腔与民族唱法歌者的首次“混搭”。
5月16日,渭南市“文化根脉 薪火相传——秦东非遗进校园”活动启动。华阴老腔等一批特色非遗项目,陆续走进渭南各中小学校园,与学生们零距离接触
…………
老腔与各种艺术形式多样的融合,来自政府、民间等各方各层的推动,各种新闻形态的推介宣传,终于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合力——国家级“非遗”项目华阴老腔就这么活下来了,火起来了!老腔开始走向世界!
如今,华阴老腔空前活跃,形势看涨。当地不仅重新组织起不少演出班社,许多具备天资的年轻人也练开了嗓子,拜起师傅,经常活跃的已有8个班社。党安华、白毛老汉们不再担心断档的事了……一时间,不仅谭维维成了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华阴老腔的艺术家们的电话也几乎被打爆,采访邀约接连不断。老腔这匹“千里马”,已飞奔出国门,驰骋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地区的国际舞台上,成为一张代表陕西乃至中国的靓丽名片。
老腔从皮影中剥离是不是变味了?坚守与传承是否水火不容?华阴老腔今后如何更好地传承?
6月2日,纪录片《华阴老腔》传承研讨会在渭南召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将为老腔拍摄六集大型纪录片,由李华俊担纲总导演,阵容强大。
研讨会上,专家纷纷发言,为老腔传承建言献策。
党安华说:“把老腔从皮影中剥离出来,是不是最好的传承?我2001年与老腔结缘,一直也在反思和自我批评……民间的东西有先天不足,需要一批文化人一起把它推进。今天老腔走进高校,计划开设艺术班、兴趣班,可喜!”
张喜民说:“老腔从小地方到大舞台,走到现在的地步真不容易,传承是个大问题。2010年、2014年政府办了两期培训班,有100多人参加,年龄偏大,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不多。另外,老腔艺人都不识谱,专家曾建议转化成五线谱便于传承……我天天都要去野地里练嗓子,现在说服正在上大学的孙子张猛学老腔……”
华阴市文化局局长郝富仓说:“传承不能只是一种坚守,一定要走融合的路子,借助其他元素,用创意包装,开辟更有效用的传承之路。以老腔与北京人艺的融合为例,地方小戏与高雅的话剧融合,达到很好的效果。”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说:“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华阴老腔与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混搭’的效果,即是眼前的成功例证。”
种种迹象表明:“东方摇滚”的华阴老腔,似乎终于冲破了它与现代艺术间的那道厚厚的围墙。
老腔的发展,为非遗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的路子——传统风格与现代审美的高度契合,在舞台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没有变质变味,而是用对传统敬畏与诚意征服了观众。
先生远去,老腔传承!抚卷沉思,除了巨著《白鹿原》,陈忠实一生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直接推动了老腔的传承。
陈忠实与《白鹿原》,凭借其社会影响力,引起了外界对于华阴老腔的关注。华阴老腔在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种种成功尝试,也为其他濒危状态传统曲艺的传承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作者为作家、媒体人,曾获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