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走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光明日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特稿之三

摘要:从“自己发展”到“全球治理”;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从“风险共担”到“成果共享”,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正调整姿态,极目远眺,更加从容、积极、自信地拥抱一个属于我们、也同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黄金时代。

95年,长路漫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不断摸索,不懈努力,开辟了一条中国道路,发展了一套中国理论,建构了一种中国制度。

中国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95年的苦难辉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纵观历史,它前所未见;横览世界,它迥然不同;身处当下,它展现强大优势;预见未来,它蕴藏无限潜能。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制度充满信心,中国制度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从膜拜到自信,中国制度是历史之必然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拥有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列强,携经济之荣、国力之盛,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国门。国是丧失,精神破产,人心迷乱。炮声隆隆,震醒了一部分先觉的中国人。他们开始在残垣断壁上重建国家,更在精神废墟里寻找出路。

破易立难。

膜拜西方文明,照搬西方制度,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无论是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还是尝试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宪政救国、辛亥革命……这些努力均告失败。

失败并非没有意义。这是中国人决定自己命运的试错过程,没有头撞南墙的血泪教训,也就不会产生后来的道路之争、制度之辩、理论之思,更不会有今天的道路选择、制度坚持、理论自信。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折戟,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预留了坐席,中国共产党随之诞生,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也获得了新的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斗争中,进行了最初的制度实践。

1949年1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如果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具象地说,“铲地基”就是铲除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制度;“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新制度。

新中国需要哪种新制度?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包括三大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国家的制度基础和根本政治前提。

膜拜苏联,照搬“苏联模式”,在中国,同样是死胡同。

这一点,毛泽东看得很清楚,他说:“建国之初,没有办法,搬苏联的,这有一部分真理,但也不是全部真理……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

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渐入低谷,十年浩劫更让国民经济陷入崩溃,在国家命运濒临绝境之时,中国道路的历史拐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愿望同时出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道路、建自己制度、创自己理论的开端。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改革的实质,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实践对各种具体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之必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从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中国制度展现巨大优势

600多年前,把自制火器绑在椅子上那一刻,“航天第一人”万户不会想到,中国人不仅能实现“飞天梦”,还将拥有自己的宇宙空间站;

100多年前,当京张铁路传来第一声汽笛,詹天佑不会想到,今天的中国铁路,以超过300公里的时速进入“追风时代”,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

短短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让7亿多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中国奇迹让世人惊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创造了中国奇迹。这是我们制度自信的事实根据。如果说过去我们的制度自信主要还是推导性的,那么现在越来越有了客观依据。”已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曾这样说。

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

邓小平说过,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这样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必要的。

汶川特大地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仅成功实施了震撼世界的大救援,而且,仅用4年多时间就完成灾后重建。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赞“中国政府展现了高度的自信心”,美国CNN感叹“他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紧紧联合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

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举世瞩目的项目。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提出一个设想:“我希望美国能做一天中国——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制定所有正确的法律规章……一旦上级颁布命令,我们就克服了民主制度最差的部分(难以迅速做出重大决策)。”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