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调查报告(2)

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调查报告(2)

核心提示: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林果等配套产业要形成经济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必须要超前谋剡和布置。当前,嘎多村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经济林果等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建设方面。

一是建设规划难度大。由于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在不改变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提质改造和项目建设,造成项目规划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变更,使项目建设规划难度增大。

二是项目进度推进慢。嘎多大寨有许多的乡风民俗,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在村民仍然都在遵从。比如:民房的建设和玫造,群众都要“讲日子”、“挑方位”等,而项目施工必须以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为前提,加之单甲雨季较长,因此造成项目进度推进缓慢。新寨(9组)属地质灾害点,造成整体推进有困难。

三是项目投资成本高。项目施工所需材料运距长,成本高。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后与村庄整体风貌的一致性和协诟性,项目建设的部分内容还需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反复实践来作出调整,因此部分建设项目会出现多次返工的情况,从而导致投资成本增加。

四是项目资金缺口大。由于该项目是一个综合性建设项目,建设子项较多,只能靠向对口单位或专项建设项目进行子项建设的资金申报,但部分建设内容没有专项项目,造成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缺口大。五是群众自筹能力弱。嘎多村属贫困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现有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效益,农民群众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农户没有经济积累,一般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群众自筹资金的能力、渠道和数量有限。

(二)其他方面。

一是营销工作难度大。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游客的欣赏水平和旅游品位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走马观花式的简单旅游方式,对“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需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如何把民俗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嘎多民俗村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林果等配套产业要形成经济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必须要超前谋剡和布置。当前,嘎多村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经济林果等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三是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群众是民俗旅游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嘎多村群众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与建议

(一)把民俗旅游村建设纳入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来打造,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总体规划,针对沧源景点较少的实际,切实把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作为打造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其打造成“翁丁”景区后的重要景点。其开发应适应游客需求,深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认真包装、建设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下一步,按照美观和实用的原则,嘎多民俗旅游村在完成上寨自然村132户的旧房提质改造的基础上,应陆续启动下寨和新寨的民房提质改造。同时,加快推进卫生、交通、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时按质完成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通过精心打造,使旅游业成为嘎多村民发家致富的主业,并以此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销售,从而带动一、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找准主题形象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根据沧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嘎多民俗旅游村在规划、开发之前要找准主题形象定位,切忌千篇一律。应坚抟一村一品,一村一特,重点挖掘文化内涵、民族风俗及生产生活特色,做到有别于翁丁,差异是景区特别是民俗文化村的“生命线”。要紧紧围绕“乡村生态旅游”这一定位,以休闲、养生为主,从广民族节庆活动、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村落,民族居住、服饰、歌舞、婚恋,民族体育、民族文学、竹编、刺绣、印染等方面做文章,推出一批游客可观、可闻、可参与并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使游客到嘎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在子项目建设中,除做好18个子项目建设外,为吸引更多的写生、摄影等专家学者和游客到嘎多,建议把标志性建筑和乡村宾馆作为子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建设要做到古朴与现代相结合。乡村宾馆建设既要保持佤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要集现代功能于一体。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体现佤族军事才干的嘎多大壕沟的遗址原貌,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争取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认真认真组织实施。

(三)要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要认真落实好<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与传承工作的意见》,抓实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民居,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园,培育特色农耕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民俗生态旅游村”建设。建立档案,逐步完善农耕文化资源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把嘎多村纳入临沧市农耕丈化保护与传承编制规划之中,做好项目储备,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四)借鉴成功经验,超前谋划营销和运作模式。没有成功的营销和运作模式,景点打造得再好,一切都等于零。在欧美国家,乡村民俗旅游开展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乡村民俗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从中也得到了丰厚回报。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大多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营销机制、信息机制和管理机制,缺乏产业化运作,这就很难提升其规模和档次。从我国打造民俗旅游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民俗旅游村产业化发展模式应该为综合模式,即政府支持、专家指导、企业化运作、村民参与。因此,我县在打造好旅游景点的同时,应借鉴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营销和运作模式,做到未雨绸缪,使旅游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益。

(五)进一步加大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创建成果,为进一步打响嘎多原生态民俗旅游村的品牌,待东丁水库建成后,要切实采取措施,对水库建设过程中取石、取土造成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逐步恢复遭到破坏的植被。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经济林果等,积极引导扶持群众依靠青山绿水和自家房屋打造精品农家乐、农家客栈,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游农家景、购农家物、娱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让游客体验到最浓郁的民族特色风情,最终将嘎多大寨打造成“舌尖最安全,呼吸晟安心,枕头最安稳”的旅游胜地。

(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强化素质培训提升工程。嘎多大寨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郁的传统佤族古村落,要围绕“文化为魂”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祭祀、歌舞、民间古调、手工技艺等民族特色文化,通过积极组建和扩大农村文艺队伍,加强培养传统手工艺人的方式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技艺,从而不断提升村庄内涵,增强嘎多原生态民俗村的旅游吸弓|力。要注重提高村民整体素质,通过规范化培训,做到人人都懂民族礼仪,会讲故事,会唱佤歌。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现象。积极动员村民美化环境,引导村民自觉维护外部环境卫生和内部环境卫生,时刻讲究个人卫生,形成人人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七)加强村落民主化管理,为民俗生态旅游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积极探索“群众议事、群众管事、群众谋事”的村落民主化管理模式,使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到村寨大小事务的管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权,确保所有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对项目的建设质量、建筑的风格和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把关;在项目建成后,自发参与到项目成果的全程管护、管理中,确保项目的实施取得实效并长期发挥效益。建立能顺应旅游发展的乡规民约、处理公众矛盾的协商机制等,为村庄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