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臻:让网络之变纳入法治轨道

汤华臻:让网络之变纳入法治轨道

本周,国家网信办连发两个大招。《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先后出台,提出“付费搜索信息应醒目标识区分”,“对APP注册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等要求,为互联网发展又划出硬杠杠。

短短十几年,互联网已经由高端人士专属品变为大众生活常见物。新技术、新创意、新模式层出不穷,其升级之迅猛远非以往任何时期可比。仅以APP为例,目前在国内应用商店上架的就超过400万款。新技术给人类的影响犹如乘法效应——交流沟通极大便捷,同时风险隐患成倍加剧。我们就像拿了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令其打开“阿里巴巴的宝库”而非“潘多拉的魔盒”,答案俗套却很重要:加强监管,并且要使监管跟上技术更新步伐。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的确,互联网的未知性令一些管理者产生了“恐慌”。这边刚修补一个漏洞,那边又被捅了个“窟窿”;这边刚着手处理“e租宝”,那边又来了个“中晋系”,监管似乎总是慢半拍。摸不到网络治理的脉,就只能跟在后面疲于奔命。如此被动,很大程度在于治理思路不清晰。应当看到,互联网是依赖于高新技术的网络世界,但并非虚无缥缈,活跃于其中的仍然是现实的人,裹挟其中的仍是现实的利益纠葛。与其殚精竭虑“打地鼠”,不如追本溯源立原则,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一视同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网治网。

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遵循,是约束人们言行的刚性准则。在互联网治理方面,近些年我国已经出台不少法律法规,但与网络扩张速度相比,仍失之于宽、失之于松,趁机钻空子者、打擦边球者大有人在。倒逼互联网走出野蛮生长,必须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依法监管措施。明确硬杠杠,同时让法律长出“利齿”。这一方面能让意欲乱为者明白底线红线在哪儿,堵住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能提醒技术开发者谨记应用伦理,给予正面引导。

互联网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根据部署,未来五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的行政村,互联网的触角将伸得更远、铺得更开,变数也将更大。祭出法律之剑,推动依法管网治网深入人心,涵养出“凡有越轨,必受其咎”的氛围,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