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

“四个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主题。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正确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好走什么样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僵化观念的束缚和固定模式的羁绊,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结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判断,得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两个正确判断、两个科学结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理论基石。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仅经历很长时间,而且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野蛮的殖民侵略乃至残酷的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经验。我们的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一条新路。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实际,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坚定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这一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两次飞跃、两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这种内在规律。

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突出贡献体现在,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对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制度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有力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无论是摆脱危机还是创造发展奇迹,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绝不是偶然的幸运。它的所有“奥秘”都在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由制度产生的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变革,归根结底是制度的更新与重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最终也必然归结和落实到制度自信上。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尽管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提文化自信,但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强调,无疑是对三个自信的重要补充,这是理论上的一次升级。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诚如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成长。

早在1934年,陈寅恪先生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就说过这样的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在抗日战争艰难的日子里,陈寅恪先生依然坚信“终必复振”,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的表现。它既可以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已所用,又不用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同化。同时它也可以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文化的自信不是一厢情愿地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文化如何优秀,也不是抱着已有的传统不放手,而是在合理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发展文化,为其增添新的因素,不断更新、丰富文化的内涵。

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这种文化自信,不仅要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还要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历史变革,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进程,看当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指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中华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占尽风流,但近代以来也曾在旧制度中根芽现萎,在西潮冲击下一度飘零趋衰。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复兴,是中华文化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前进的历史性变革。

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传达到其他异文化群落中去,也能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去学习别国文化中的精髓,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碰撞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对各种有益的学派流派进行包容性吸收;既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

西方国家从资产阶级革命起,确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经历了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要看到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反复性和艰巨性。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唤起全民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而文化自信是其厚实的底色,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根基。“四个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滨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群,1群:209961124(此群已满),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