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要符合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
学科的广度与宽度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的学院一般是按照一级学科为标准来设置的,由于一级学科设置的知识领域较窄,实际上我国高校的学院数量远远大于国际知名大学的学院数量,国际知名大学一般由10个左右的学院组成,而我国大学的学院数量一般在20个,甚至30个以上。
由于学院过多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知识分割严重,部分高校迫不得已在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学部,意图扩大学科的覆盖范围,按照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与规律来培养人才。有的大学在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人文学部、社会学部、理学部、工学部、医学部等比一级学科涵盖范围更广的组织体系,意义就在于能够突破现有一级学科的范畴,突破知识体系被分割的藩篱。这也说明我国的一级学科划分较窄,不符合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也不利于按照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与促进科研创新。在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院和各个学科与专业因资源配置而导致高度分离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提出人才培养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具有重要的针对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一直在强调办学特色的“特色化”与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是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许多人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化和学校学科的单一化,这是一种错误认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并不能单靠某一学科,而是要求有比较综合化的育人环境。因为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知识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许多人把高校的办学特色等同于企业发展法则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是企业竞争的法宝,如浙江省许多企业,靠生产纽扣、领带等单一物品而成为大企业,但这一条却不适用于高校发展,并且违背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因为高校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科研院所。企业可以靠生产经营一种产品发展壮大,科研院所可以以一个学科专业为研究方向。但是高校却不能只办一两个专业。我们不能把大学拆为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哲学大学、法律大学等等,而是要把这些学科聚集一起,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共同致力于培养合格人才。在欧洲的德国、法国,虽然科研院所研究实力很强,但它们都必须与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因为高校具有多学科的学习条件和学校文化的氛围,而研究所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目前高校成立比学院涵盖更广的学部是顺应规律的制度改革。由于学科对于资源分配与评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从更高层面看,我们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应该考虑调整一级学科的设置问题,以顺应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与教育规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