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遇冷戳中“全科”匮乏隐忧

家庭医生遇冷戳中“全科”匮乏隐忧

近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今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7月4日《信息时报》)

不可否认,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不过,良好的初衷和目的面前,家庭医生却备受冷遇,一些患者宁愿信百度,也不相信家庭医生的诊疗服务。如此的尴尬现实,到底应该如何保证家庭医生服务的兑现,确实值得反思和警醒。

应该说,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家庭医生的数量并不充足,社区人口与家庭医生的配置比例存在失衡。即便,家庭医生能够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但囿于客观原因的羁绊和影响,也难以满足居民的心理预期。更为重要的是,从社区居民角度来说,其首要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那么家庭医生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假如,家庭医生不是“全科医生”,对居民各种各样的疾病缺乏全面高水平的诊疗,必然不能调动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积极性。

反观国外,所谓的家庭医生其实就是“全科医生”,对于各种疾病都能具有丰富的诊疗知识和经验。而且,国外的家庭医生由于涉猎多种疾病的诊疗,其培养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收入往往要高于其他专科医生。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医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患者也能够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必然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当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且“全科”成为联系医患的纽带,医疗资源就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家庭医生与患者各取所需。

仔细想想,目前国内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不高,表面上在于民众对家庭医生的陌生和不信任。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在于缺乏培养“全科医生”的平台,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存在先天不足,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就诊需求。假如,对基层医疗服务不给予足够重视,缺乏“全科医生”的配置,自然无法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就无法得到民众的认同。那么,若要真正解决家庭医生签约率低的问题,就要改变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做好配套制度的落地和完善,让“全科”成为家庭医生的标配。

归根结底,让基层社区民众签约家庭医生,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实不错。但是要真正实现理想中的效果,关键在于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视和投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基层民众有理由信赖家庭医生。唯有如此,家庭医生才能实至名归,而社区民众也才能得到放心、便捷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