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领域正进行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这就是AI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从智能导诊、影像分析再到药品研发,AI正深度融入诊疗全流程,推动医疗领域变革。
在浙江,乌镇智能医院去年开放以来,不到10名医生与一批智能导诊机器人已经接待了数千名患者;在上海,1支医生团队参与研究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在罕见病领域,北京协和医院“太初”大模型的应用,预期可将国内原本平均4年多的诊断时间缩短到1个月左右。
医疗服务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关怀,医疗服务的核心始终是围绕“人”展开——医生以经验、智慧和情感治愈病痛,患者以信任、支持和配合将生命相托。纵观医疗技术发展史,任何一项医疗技术的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好“为人”的问题,都具备“人为”属性,“人为”是手段,“为人”才是根本目的。
我成长于江南水乡,小时候心中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渔民出海总会在空驶的小渔船上放些大石块?父母告诉我这叫“压舱石”,主要用于降低空载时小船的重心,以防遇到大风大浪小船侧翻。就医学领域而言,在AI技术推动医疗变革的浪潮中,医学人文是确保医疗技术变革这艘巨轮平稳航行的“压舱石”。
医学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叠加,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对话。当前,AI技术正深刻重塑医疗生态,也对医学人文精神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以敬畏之心回应、以智慧之力破解。压舱石可以让一叶小舟在风浪中稳步前行,而医学人文正是AI时代医疗巨轮的“压舱石”——它能让技术不偏离救死扶伤的航道。
当我们惊叹技术奇迹时,也要看到,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激增的同时,医患信任度调查显示,技术越发达,患者对“人性化医疗”的渴求越强烈。AI只能看到数据,唯有医生能看懂数据背后的“人”——人的恐惧、家庭、对疼痛的耐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显示,医生与患者沟通时间增加30%,治疗依从性就能提升50%。AI可以生成一万种安慰话术,但患者需要的可能只是握住那只为他/她擦过眼泪的手。
要警惕“数据主导”取代“人文主导”,守住医患关系的情感根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患之间的眼神交流、掌心传递的力量、一句“我理解你的痛苦”,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恰恰是治愈的核心密码。
AI可以代替人类作出知识的判断,但无法代替人类作出情感的判断。AI可以精准识别病灶,却读不懂患者的恐惧。如果任由技术逻辑主导诊疗流程,医患关系就会异化为“人与机器的对话”,医学人文中最珍贵的共情、信任、关怀将逐渐被稀释。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主动管理和平衡技术的使用。
要防范“算法理性”遮蔽“伦理思考”,筑牢医疗决策的价值防线。AI的优势在于通过大数据挖掘规律,但医疗决策从来不仅是“概率计算”。当AI给出“手术成功率90%”的结论时,我们千万不能忽略患者“哪怕1%风险也不愿承受”的心态。
不久前有这样一个案例:AI系统为一位晚期患者推荐了某款靶向药,理由是“疗效数据最优”,但医生最终选择了另一种方案——因为他了解到这位患者最大的心愿是“能参加女儿的婚礼”。这告诉我们:算法可以提供最优解,但“最合适的解”永远需要人文判断。
要避免“技术依赖”弱化“人文传承”,守护医学精神的代际传递。医学人文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也是在病床边、手术台旁一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老一辈医生带着学生查房时,会教他们“握住患者的手再宣布坏消息”;会提醒“开检查单前先问问患者的经济状况”。这些细节里的温度,是AI无法编程的。如果技术工具导致了“思想依赖”,医学人文的传承链条就可能断裂。必须警惕:当医生的成长路径从“跟师学艺、体察人心”变成“调试算法、优化模型”,医学失去的将不仅是温度,更是灵魂。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I是时代给医学的礼物,不是替代医学的答案。AI读片更准,是为了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倾听患者;算法预测更精,是为了让治疗方案更贴合人的需求;技术迭代更快,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生而为人”的尊严。“人为”的技术根本在于“为人”,守住医学这一深厚根基的力量,就在于医学人文这块“压舱石”。
(作者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