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精神广传

“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精神广传

摘要:笔名“小方”的方大曾被公认为是中国抗战“第一照”的作者和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在北平陷落后,他作为大公报战地记者,多次孤身一人前往前线拍摄大量正面战场的珍贵照片,传递出大量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报道。

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 中国记协孙楠摄

大公网7月6日北京讯(记者谭笑)“七七”事变79周年,“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纪念室设立已一周年,纪念室推动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向大公报介绍,纪念室在过去一年间受到社会更方面的关注,方大曾的故事广为流传。对于冯雪松对方大曾事迹十五年不间断的研究,中国新闻史学会不久前授予他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组委会特别奖。

方大曾是大公报战地记者,被公认为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1937年9月18日后,年仅25岁的方大曾突然消失。1999年,一次偶然中,冯雪松看到方大曾的名字,并开始了15年的寻找之路。去年7月7日,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正式落成,在冯雪松多年的推动下,包括大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以及“方大曾校园行”等公益活动,方大曾的故事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纪念室成教育基地

冯雪松拜访方汉奇题写方大曾纪念室 中国记协孙楠摄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曾将关于方大曾的研究给予极高的赞誉,称赞其填补中国新闻史的空白。冯雪松坦言“没想到”。关于此次的获奖,冯雪松说,这是对他15年寻找方大曾这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方大曾的肯定。

冯雪松介绍,纪念室落成后,不少抗战史和新闻学专家学者和在校大学生前往缅怀方大曾。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等学校也在纪念室挂上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匾,并将新闻课程从校园引到实地,纪念室成为了新闻教育的拓展。

小方精神鼓舞今人

保定方志馆举行方大曾纪念室落成仪式暨纪念活动 中国记协孙楠摄

面积不大的纪念室中,陈列着其亲属捐赠的、他唯一一件存世物品──旅行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创作捐赠的方大曾铜像,以及生平、作品和寻找足迹等内容。

冯雪松说,在长时间的寻找中,他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热爱和平与自由的生命。方大曾用生命做胶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选择与国家同甘苦共患难,为后人真实纪录了当年国难当头的中国大地。重现方大曾,是对国家记忆的延续,民族精神的传承。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方大曾的精神和他的家国情怀,并引发了今人的共鸣,这正是我们多年来不断寻找小方的动力。”冯雪松说,纪念室的落成和正常运营离不开社会更方面的支持。明年是卢沟桥事变80周年,也是方大曾诞辰105周年,冯雪松打算将纪念室扩充,让展品更加丰富,“这样也符合他作为‘第一人’的历史地位”。

“希望各界有识之士给予支持和帮助,将小方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个公益纪念室能够鼓舞更多的人,也让今时今日的新闻学子和从业者在小方的精神下担起责任,传递正能量。”冯雪松说。

背景资料:

笔名“小方”的方大曾被公认为是中国抗战“第一照”的作者和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在北平陷落后,他作为大公报战地记者,多次孤身一人前往前线拍摄大量正面战场的珍贵照片,传递出大量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报道。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发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失踪,年仅25岁。

1999年,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在史料中发掘出方大曾的事迹,经历十五余载,冯雪松先后多次沿着方大曾通讯报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的最后路线寻访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第十五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并着成《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

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2015年7月7日,在冯雪松的推动下,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市落成。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