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剑:如何提高经济治理绩效

孙剑:如何提高经济治理绩效

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经济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经济治理一直进行不懈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治理经济的理念、方式、措施不断创新,正是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使我们稳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屡次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随着世界经济格局重大调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较以往更为复杂,对经济治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提高经济治理绩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经济运行的内在力量是由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交织形成的市场机制,有效治理经济,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我们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能因势利导驾驭经济运行。在市场失灵之时,通过灵活精准应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可以有效矫正经济运行的偏差。为保障经济治理切实有效,还需营造完善的法治环境。

提高经济治理绩效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演变可以看出,我们治理经济的初衷是期望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主要作用,而现实中,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处于待完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治理的绩效。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但是在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垄断行业价格形成远未市场化,这使得经济治理的绩效打了折扣。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传导至国内相关生产企业,既挤占了企业利润,又抬高了物价水平,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如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由于价格传导机制不畅,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未能充分获取价格下跌带来的收益,企业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形成了高于市场有效需求的供给,进而以产能过剩的形式体现出来;消费者不能减少相关产品的消费支出,势必挤占其他消费支出。在价格传导机制受阻的条件下,很难完成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的任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