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把青年当做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系统回答了“青年是什么、培养怎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等时代课题,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出发, 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形成的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许多各具特色的深刻论述和见解,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党与青年的关系,肯定了青年在党的事业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了青年对于国家、民族和党的未来的重要性,并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充分肯定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又全面阐述了党的青年价值观、青年发展观、青年人才观、青年工作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充分肯定青年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青年和青年工作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已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知识分子群和青年学生群……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全面阐述了青年的特点、青年教育和青年未来发展等内容。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了“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著名论断,充分肯定了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议中的地位与作用。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对青年的特点、青年教育和培养等方面进行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修复“文革”给青年带来的伤害,对其给青年研究、工作造成严重破坏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见解。邓小平曾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并明确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理论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庆祝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观点,认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青年一代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并语重心长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江泽民的“四个统一”、“五个成为”和“六点希望”对青年一代寄予的殷切期望,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党的青年工作也要与时俱近,不断增添新的内容。2008年6月,胡锦涛同志向全国的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站在国家高度看待青年问题,号召广大青年同心同德,用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敢于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永远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胡锦涛同志从稳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认识青年:“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胡锦涛关于青年的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成果,与当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相结合,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