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已成为全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50项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30项、自然遗产11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有效保护了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章林伟说。
世界遗产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20项自然遗产、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有效保护了大熊猫等濒危珍稀物种栖息地和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以及很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章林伟说,“黄山、九寨沟等世界遗产地,已先试先行国家公园体制和理念,在践行保护优先理念、建立统一机构、强化规划管控、实施特许经营、社区协调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各世界自然遗产地共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9万余个,帮助当地完成道路交通等项目180余项。2015年,各世界自然遗产地共接待游客1.8亿人次,为地方带来直接收入70多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800万余人次,约占全国入境游客的6%。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
目前,我国已建立世界自然遗产培育机制。住建部建立了《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作为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遴选项目库。
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参与
目前,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申遗热潮”。章林伟说,世界遗产委员会可能会将每年每缔约国可申请项目由两项降至一项,也给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继续推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住建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刘佳福说,想要讲好故事,不仅要做好发掘,更要做好保护,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加强自然遗产保护,落实相关法规、加强科学规划很重要。”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教授陈耀华认为,要严格执行世界遗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推进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同时强化规划建设管控,科学编制和实施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自然资源保护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民众生活改善不了,自然没心思保护自然遗产。”章林伟说,要加大保护投入,健全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规范门票收入用途,保障保护管理经费需求,“我国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参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