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申遗成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据光明日报报道,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神秘的西夏陵迎来世界探究的目光。西夏陵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西夏陵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并巧妙借用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的发现,是尘封历史的开启。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墓群身份成谜,历经岁月沧桑,无人知晓其来历。直到宁夏考古队的科学考古调查,才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通过对陵碑亭残碑碑文的研究以及一系列考古发掘,西夏陵的选址、陵园结构等逐渐清晰。它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填补了亚洲文明史上时间—区域—族群框架上的空缺,让我们得以更直观地触摸那段逝去的历史。
西夏陵申遗成功,更具有深远意义。它向国际社会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西夏陵的建筑布局既采用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遵循中原文化的帝王规制,又吸收了吐蕃、回鹘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党项人独特的信仰和习俗,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这种多元交融的文化特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也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非凡历程,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申遗成功只是起点,做好西夏陵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是长久之计。西夏陵面临着风蚀、雨水冲刷等自然威胁。所幸,自2000年敦煌研究院文保团队介入以来,通过多种加固和防护措施,基本控制住了遗址病害。但保护工作仍需持续发力,我们要恪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推进土遗址保护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实践,确保这一文化瑰宝能够长久保存。
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利用好,实现活态传承与动态传播。我们要创新文化遗产的展示手段,将博物馆内常用的展示手法移植到室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发展历程。西夏陵通过钢丝网编织模拟复原石像生、在透明玻璃板上绘制建筑复原图等新颖展示方式,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文物本来面貌,更好地阐释了遗产价值和背后的故事。
西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陵是写在山河里的“历史档案”。我们应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西夏陵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讲好西夏陵的时代故事,为其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让它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宣讲家网 章平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视频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