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传统哲学思维的一个盲区(2)

李德顺:传统哲学思维的一个盲区(2)

第一,它人为地割裂了存在者和它的存在方式、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文化的本质内容和外在形式等之间的联系。它把“道、体”与“器、用”割裂开来,只看到前者高于后者、统率后者的一面,没有看到前者寓于后者、依赖于后者的一面。如此必不能完整地认识事物的存在及其价值。如严复在其《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就曾指出:所谓体用,只是就同一事物而言。譬如,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没听说要“以牛为体以马为用”的。

第二,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主观先验的思维方式,不注重科学论证,因此也不利于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对道体和器用的实践把握,往往归结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过分依赖于个人的智谋权术,不重视形成社会的普遍精神、方法、规则、程序、法制等。所以它只是支持“人治”而非“法治”的理论。使“认人不认(道)理”、“重成事不重立规矩”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风尚。这不能不说是观念本身的缺陷所致。

第三,它所承认的思想境界,至多表现了少数“君子”们的兴趣和志向,而且只有更少数人才能达到其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要求则太高、太难了。因此若将这些作为社会的应然理想和原则,就往往意味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广大人民百姓的疾苦,更不尊重实践的现实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境界。这也为统治者以“守道”为名,牺牲人们的现实利益,动辄强加于人,甚至“以理杀人”,提供了基本的理由。

毫无疑问,“重道守体”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道本身不是先验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公式和绝对教条,对于我们来说,唯一正确的根本之道,是科学的真理体系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它们是要在实践中把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忘记了这一点,也就违背了最根本之道——实事求是。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