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要靠人
记者:您认为扶贫工作能够取得进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王三运:在甘肃的脱贫攻坚实践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扶贫开发需要政策、资金、项目等多元支撑,但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要靠人。甘肃重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重视激发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构建了“群众愿意干、干部带着干、社会帮着干、机制保障干”的工作格局。
调动群众积极性强内力。任何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内因,也离不开外因,但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群众的能动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以“扶志、换脑、育种、造血、夯基”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群众工作法,使贫困群众不仅想致富、盼致富,而且会致富、能致富。
调动干部积极性强动力。我们狠抓脱贫攻坚,就是既要让脱贫主体有奔头,也要让能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层好干部有盼头。为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调动和激发干部积极性创造性,在全省上下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我们专门制定出台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明确把脱贫成效作为主要考评指标,引导各级真正集中精力抓扶贫。这方面,建立了“四大机制”:一是正向激励机制。贫困县党政正职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符合任职规定的,县委书记优先提拔重用,县长转任书记或其他重要岗位。二是惩戒约束机制。对扶贫效果不明显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三是驻村帮扶机制,对经过深入精准排查确定的6220个贫困村,采取帮扶力量进一步加强的措施,重组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户都有帮扶干部的“两个全覆盖”。四是逢提必下机制,组织实施千名年轻干部挂职精准扶贫和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行动。
调动社会积极性强外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甘肃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单靠省内力量或干群力量是不行的。为此,我们制定出台《关于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向省外借力,向社会借力,不断寻找更多扶贫帮手。如积极争取协调并组织实施了“五大行业协会”和“民企陇上行”帮扶活动,全国工商联27家直属商会与我省18个贫困县签署了产业开发合作协议,省工商联45家成员商会与多个贫困县签订了帮扶协议,仅去年各界到位帮扶资金就达47亿元。我们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帮扶模式,如将财政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引导贫困户以折股量化资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等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受到了贫困群众的广泛欢迎。
以求真务实的政治要求保证扶贫工作的真实性
记者:扶贫工作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但依旧存在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情况,因此社会各界对扶贫脱贫成果的真实性比较关注,请问甘肃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王三运:首先,对共产党员来讲,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政治要求。我们多次强调,扶贫脱贫一定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鼓励立足实际自加压力、加快脱贫进程,但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由群众认账才算数。其次,为保证各级减贫数据对得上、脱贫成果信得过,我们制定了配套制度和办法,特别是建档立卡、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等工作,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肯定,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在我省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这一做法,极大地鼓舞和激励我们更大力度、更好效果地推进这项工作。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实化这些工作,健全完善有关机制,取得了新的进展。确定了精准脱贫“853”系统管理办法,在大数据平台层面做到对象识别认定、家庭情况核实、致贫原因分析、计划措施制定、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支核查、对象进出录入、台账进度记录等8个精准,在村级层面绘制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统计、贫困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贫困人口进出动态统计等5张图,在贫困农户层面建立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3本账,确保扶贫对象进、出、退管理更加精准。构建了精准脱贫“4342”验收把关责任体系,对贫困村贫困户是否真正实现了脱贫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把关制度,在村级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贫困户四方签字,在乡级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统计工作站站长三方签字,在县级由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统计局局长四方签字,在市级由市州委书记、市州长两方签字,层层把关负责,才能报省里,出了问题逐级追究责任,确保脱贫成果真实可靠。我们还把考核评估作为重要手段,每年对贫困县脱贫工作进行验收。考核组引进了第三方参与,抽调省市县非党政机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等有关方面人员全程参加,考评结果各方反映良好,群众高度认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