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寂寞在,不怕没柴烧

留得寂寞在,不怕没柴烧

摘要:留得寂寞在,不怕没柴烧。无论务农、做工、做学问,都同此理。

7603666_1317961601

季羡林、任继愈去世当天,公共媒体平台上的第一反应,一度令人尴尬。好在,“重季轻任”的局面很快被迅速扭转,相信已在天逍遥的二老,并不在意。

对季、任二老的怀念之辞,几天来已如云漫天、如潮决堤了。有些事情,云上之人虽不在意,地上之人还得思量。单论学术地位,任继愈站在文史哲的主干道上,季羡林则偏居一隅,不仅外界对其学问只有感佩、无心甚解,在本领域内亦同道寥寥。显然,公众对学者的评价,其实是不拘泥于学术本身之标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时间里的“重季轻任”,也不出意外。季羡林比之任继愈,有一点略不同,就是在人生最后一二十年里,季比任,更接近大众。季以文载其所思所想,以思想载其为人待物之守则,乐与公众构成交流,使自己又多承担了一份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而相形之下,任老的身影及影响力,仍相对局限于学界内部,象牙塔内。这样的对比并无区分高下之意,因为知识分子亦非一个模本,而是多元与多样的。

大学亦如是,虽同奉大学问,却也气韵有别。季老辞世后,男女老少、国土内外的北大人,都很外露感情,纷纷感慨燕园痛失了一面旗帜。这不过是当代北大人的自我评定。从旁看,从季老的世纪人生看,说他典型地代表了北大的精神、北大人的风采,其实并不准确。燕园往东二百米,就可见清华园里潺潺流淌的小河。清华学长季羡林,事实上,更秉承清华园的相貌,清华人的气韵。

那是一股甘于寂寞、守得住清凉、乐于在学术一隅耕耘毕生的习性。当年,清华学子季羡林的那些师长们,就这样立于校园之内,恪守本职。而这一百年中的北大人,则更乐于在风起云涌中成长,更善于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所以,在从来事迹和故事比学问多的燕园里,季羡林其实始终是个异类。至少是同道不多。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