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祯盛: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涉军舆论空间(2)

李祯盛: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涉军舆论空间(2)

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最前沿,要始终保持应对网络涉军舆情严峻挑战的警醒定力

从互联网接入中国的那一刻起,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与我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斗争形势愈加复杂,敌我交锋较量愈加激烈。

一是要清醒看到网络涉军舆情的严峻态势。当前,网络涉军舆情话题多元,既有关注重大敏感事件的议题,又有跟进重要时间节点的爆料,既有对历史问题的翻炒,又有对现实问题的热议;性质多样,恶意攻击军队与正常情绪表达同在,普通网民诉求与幕后推手操纵并行,军内“曝光”与军外“吐槽”交织;手段多变,从微信群等私密空间向公开平台传播散布,从境外向境内倒灌扩散,舆情生成传播更为隐蔽快捷。总的看,蓄意攻击抹黑诋毁军队依然突出,借周边局势变化制造军事话题依然突出,议论改革反腐作风等热点问题依然突出,诉求渲染个人和群体利益问题依然突出。

二是要深刻认识涉军负面舆情的原因危害。深入分析网络涉军舆情持续走高、乱象丛生的症结,原因主要有4个:其一,敌对势力妄图搞垮军队扳倒中国,各种颠覆渗透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二,少数网络媒体放弃应有的原则坚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得不够好。其三,自媒体进入急速生长期,网民意见表达更加自由多元。其四,改革转型中部队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网下问题引发网上议论。如果不加管控,任其泛滥,就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危害国家政治安全;影响军政军民团结,损害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干扰军队改革发展,破坏部队战斗力建设;涣散军心士气,消解军人革命精神。

三是要准确把握管控涉军负面舆情的实践要求。营造良好涉军网络舆论生态,是军地网络媒体的共同责任和应有担当。对黑色信息要严防死守、露头就打,决不允许敌对势力插手我们的网络平台,决不给涉军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决不让涉军负面舆情滋长蔓延。对灰色信息要敏锐识别、控制转化,在准确研判基础上认真处置、细心引导,不能简单行事、一删了之,防止推到对立面。对红色信息要理直气壮、广泛传播,让重大涉军正面信息站上网站首页、客户端首屏,不断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传播正能量是网上宣传的重中之重,要切实发挥为强国强军鼓与呼的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强军梦,需要一个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环境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涉军网络媒体必须认真算好政治账、社会账和经济账,深入思考回答“为什么、干什么、图什么”等重大问题。

传承红色基因,在发挥新闻媒体的传统功能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瞿秋白创办中共中央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邓小平主编当时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红星报》,新华社、解放日报等党媒在炮火烽烟中传播党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媒体精彩记录人民军队历史,大力宣传中国军人风采,同时也促进了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涉军网络媒体只有与党、国家和军队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

军事题材是网络富矿,在响应强军征程的时代呼唤中做好军民融合“网络篇”。军队历来是民族精神的聚集地,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原创地。特别是习主席建军治军的战略思想、改革强军的崭新实践、练兵备战的火热军营、当代官兵的热血担当、军民融合的广阔前景、牵动网民的周边安全热点,等等,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富矿。把涉军信息这道美味大餐做好做出特色,无疑是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正能量承载共同追求,在顺应广大网民的热切期盼中找到新的增长点。网络媒体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发展,但对于正能量的追求是最大公约数,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广大网民对人民军队心底里是信任的、有感情的,也是积极维护的。网络媒体要纠正正面宣传的认识误区,在传播强军兴军正能量中,实现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