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君:科技创新的人文精神要义(2)

刘冠君:科技创新的人文精神要义(2)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也已凸显。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帮助人们实现快速现代化、高度工业化,极大改善生产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匮乏、食品安全事故不断、网络信息安全堪忧、科技伦理道德失范等一系列负面问题随之而来。除去科技自身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人文精神的失落也是重要原因。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便是科学丧失了它的人文意义,遗忘了其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人类实践基础,忽略了人的存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推动富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避免科技“异化”造成的人的“物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大力提高人文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将人文精神融入科技创新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充分重视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为科技创新注入价值理性导向,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发展科技,使科技创新朝着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大力弘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科学道德、树立良好学风,以科技界的良好风尚引领全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精髓、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借鉴西方人文精神合理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人文环境。马克思人文关怀从唯物史观出发,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的权利和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深刻分析,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它最主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包含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西方人文精神从古希腊至今走过几千年发展历程,历经数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为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人文精神提供了有益借鉴。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传统与现代的视野交汇中,吸收这三种理论资源构建属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精神,塑造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的人文氛围,更好地促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策导向,完善相关制度,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文高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或修订,突破阻碍科技创新的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回归承载人文精神的教育传统,避免过于偏重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而忽视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推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同等发展,实现教育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教育回归到教育主体,引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使科技创新所创造的价值贯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