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挥重要作用。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内涵是,通过对产品、服务的品质提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加快商品的流动速度,从而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目标。
供给侧改革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部门的事情,生产、流通共同构成供给侧。商品文化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一种人文价值、附加值,商品文化让商品整体增值。
什么是商品文化?它是凝集在商品和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审美素质和民族智性、文化特征。商品文化让商品价值更完整,让商品看上去更美,因而卖得更多,卖出更好的价钱。为什么?因为人们在消费商品时,还要审美,还要抒情,还要对历史、未来以及各种幸福前景展开联想,还渴望被尊重、被关怀。这种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需求在当今时代尤为显著。实用需求通过实用价值来满足。同样道理,文化需求就必须由文化价值来满足,例如商品中所蕴含或暗喻的历史、传统、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气派、心情等等。这就让人们在消费实用价值的同时在心理上、精神上获得了超额享受,相应极大地提升了商品的效用。因此,商品文化在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追加了商品的价值。
文化价值是一种附加值,但有些时候附加值会变为主流价值。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需求曲线,反映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价格上升了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了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商品文化的注入,西方经济学家绘制的需求曲线有时候出现变态,价格上升了,需求量不一定减少;价格下降了,需求量不一定增加。
格林斯潘写了一本书叫《动荡的世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GDP的重量。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GDP都在上升,但是构成美国GDP的产品、原料的重量在下降,因为它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一直在提高。我们现在讲国际分工有两种,一种是垂直分工,一种是水平分工。水平分工就是你干什么我也干什么,垂直分工就是发达国家做技术研发、品牌设计、资本市场,做尖端产品。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提供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工人要在一千米下深井挖煤,24小时在ipad生产线上流水作业。从国际分工看,现在调结构、转方式、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降低GDP重量,就是一个争取与发达国家实现水平分工的过程。
第二,商品文化带动了商品的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因而拉动消费,驱动市场。
现在讲“去产能”、“去库存”,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中国每年有2万亿的海外购买力,这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外溢了。一方面是实用需求还差点,另一方面文化需求更未被发现、尊重。实用需求是黏性的,相对稳定的。比如吃饭,除了追求它的营养、滋味和美感外你再追究其他东西就过分了。一个东西好吃,你也不能比平时多吃三倍。所以实用需求相对于文化需求是比较稳定的。而文化需求是多样的,多变的。女士的衣橱里永远缺一件时装,不是因为衣不蔽体,而是她觉得与时尚、文化永远差一步。活跃的文化需求带动文化价值的创新,而文化价值的创新带动了商品整体价值的供给,加快了商品的换代频率和流通速度。网络上曾有个笑话,说大众汽车实际就一款汽车,你把它拉长了,捏扁了,弄圆了,再起个小名,新款式就来了。还有手机,手机从呼叫器到信息接收终端的功能演变花了二三十年,但从大哥大到华为到小米到三星、苹果,每天有新款式推出,像时装一样一天三变,精彩纷呈,拉动手机款式、风格、体验感变化的主动力还是文化需求。
文化价值不仅满足而且唤起、创造新的需求,拉动消费。基于实用需求的创新,周期长、见效慢;而基于文化价值的文化创新,周期短、见效快。文化价值的创新因此成为推动商品更新换代、开拓市场的主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