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的创新怎么创,主要有三个方面。
1、按照美的规律,巧妙地将民族、大众所熟悉的文化元素移植到自己创造的对象中。
2、通过科技创新生成更美的产品,共性的科学技术与个性化的民族传统、智慧、情感相结合,从而流露出产品的文化个性。像3D打印机这些精密制造,再加上工匠精神,我们完全有能力推出新的更美、更有品质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
3、通过营销和服务灌注文化意义。通过富有意义的阐释,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自由联想,借助消费者的经验、知识、想象力共同创新商品的独特文化价值。在消费者的想象空间和精神世界当中,商品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它与传统、未来以及一切美好事物产生联系。
第三,商品文化能够实现商品流通环节中的服务增值。
服务增值一直受重视不够。所以,商品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服务增值这个重要环节。商业业态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剧变,从过去的小门脸、百货店到现在崛起的网购巨无霸,像阿里巴巴这样的龙头电商。过去的五年中,北京网购的数量增加了10多倍,2010年仅有120亿元,去年已经达到了5000亿元。老百姓每花100块钱,就有16块从网上走。实际上,现在所有的大型商场都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严格来讲所有的商品都数据化了,消费者无论走网店还是实体店,都可以从网上来查询、浏览、下单、结算。另一方面,无论你是电商时代还是什么其他时代,所有的商品流通都是走线下,流通的辅助手段通过网络完成了,但是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里,依然要靠现实情境即物流配送体系。
在北京城大街小巷穿梭的快递哥有10万人,每天递送的货物600万到800万件,到了“双十一”能达到1300万到1500万件。网购很方便了,省掉了很多中间环节,但是大家普遍感觉,电商在省略流通的中间环节的同时,也部分省略了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
必须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到流通环节就是服务增值的问题。因为现代商品的定义有三层,第一是核心层,第二是形象层,第三是延伸层,也就是服务层。没有服务的商品被称为“半商品”,就是没有完成的商品。向消费者售卖没有完成的商品,不仅剥夺了消费者超额享受的权利,也剥夺了生产者、流通者自身的价值。
苏宁一年零售额达1300多亿元,出售的货品种类1000多万,但苏宁说只卖一种产品,就是服务,就是售前、售中、售后都讲服务。售前怎么服务?让消费者体验,培训消费者,从网上采集2亿多会员对商品的需求,及时反馈给生产商,这是售前。体验非常重要,即使有VR虚拟现实,但身临其境的体验是消费者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城市繁荣的基点。售中,微笑服务,主动热情,这是传统理念。同时,还有网上答疑,预约专业工程师给你解答。现在科技商品你弄不清楚没关系,专业工程师给你释疑解惑,研机析理。售后,回访使用情况,帮你清洗空调、看冰箱有没有漏电等等,充满人性关怀。可见,服务是一个去烦恼工程,也是个暖人心工程。
首旅集团创办了一个诺金酒店,酒店所有的空间都是明代文化元素,张岱、文征明、徐渭,还有一些其他明代文化名人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符号、意象,在酒店里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红星美凯龙普陀区1号店,店面达到40万平方米。其中有个文化空间,8000平方米,投入2个亿,叫2050体验馆,极富想象力,从过去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的网络文明,从2050一直可以遥想到2500,非常震撼,展示了科技的魅力和文明的无限可能性,孩子都喜欢,大人也入迷。
三十年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经济跟文化一种低层次的撮合。现在层次更深了,文化由环境而内化为一种生命状态,由文化素材到文化环境,又到文化品格,文化内在地成为商业精神,而商业行为也逐步升华为文化载体。这是一个历史性跨越,为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文化条件。
要之,第一,商品文化是商业文化的基础要素、第一要素。第二,商品文化由于提供了满足文化需求的新价值而使商品更加有用、更好看,因而卖得更快、更好。第三,由于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文化价值比实用价值更容易推陈出新,因而成为拉动消费、驱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最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行为更需要商品文化。就是以商品文化为核心来贯通生产、流通、消费之间价值链条、文化脉络。商家在提供包括人文服务在内的完整商品的同时,还必须延续光大我们的商业文明传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