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兵:列宁的“哲学笔记”(2)

张一兵:列宁的“哲学笔记”(2)

在我的这次研究中,列宁的“哲学笔记”被第一次历史地“还原”到列宁思想发展全程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精细地圈点出每一文献的历史意义和思想深刻度,特别是在一定思想语境中的相对比较质。此外,我还认真厘定了列宁思想构境与他的实践建构的内在关联。由于历史地甄别了列宁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现实或理论问题形成文献的特设思考语境和复杂背景,我们就不难“第一次”看到20年间列宁哲学思想真实存在的变化、发展甚至是重大认识飞跃的基本逻辑线索和理论构境空间。这是令我最兴奋不已的事情。

我发现,早在19世纪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者的青年列宁,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其理论着眼点显然是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他与普烈汉诺夫等人一样,强调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生、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实践意向在哲学逻辑中的对象化则是突显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然而,当20世纪初,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与孟什维克在俄国革命前途问题上发生重大争论的时刻,列宁明确提出要发挥无产阶级和革命政党的革命能动作用,从关注客体向度转向了以一定的客观现实条件为前提的主体向度。可是,此时的列宁并没有找到这种新的实践意向在哲学上的落脚点。固然,在1908年反对俄国马赫主义的斗争中正确地站在了普烈汉诺夫一边,列宁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一重要的学术文本有效地保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可是,哲学唯物主义却无法更深地支撑列宁此时的革命实践创造性。显然,列宁需要真正的革命性的历史辩证法指导。这是他1914年在世界大战之中下决心研究黑格尔哲学弄懂辩证法学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发现,只是在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他才逐步通过读懂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而深刻理解了马克思改变现实、“消灭存在”的实践辩证法观念,最终获得了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哲学理论武器。这些重要的理论收获,便构成了我在2007年出版的《回到列宁》一书的主要逻辑线索。

(作者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