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3)

城镇化与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3)

(二)基于对口援疆思路转型的“引出式”城镇化

新疆虽然地域广阔,但实际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只占国土面积的8.6%左右,由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远离人口密集的消费市场,公共服务供应欠账较多,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完全立足于新疆的城镇化空间始终有限。而新疆发展稳定形势却相对严峻,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加速,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提升,农村转移就业压力将持续加大。面对这种情况,仅仅着眼于新疆的城镇化,并不能快速有效化解新疆发展稳定面临的现实困难,而必须将新疆人口、就业,和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放在全国大环境中思考和解决。即通过转变“对口援疆”思路,变资金、产业、公共服务进入式的对口援疆,为对口援疆省市本地化对口援疆,将新疆剩余劳动力“引出来”到援疆省市求学、就业、居住、生活,并在援疆省市与当地民众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

1.引导新疆各族群众有组织规模化到援疆省市就业和居住

各对口援疆省市在继续对新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进行援助的同时,在国家统一协调安排下,每年拿出定额指标招募新疆少数民族劳动者,并在特定区域形成既有一定群体规模,又嵌入本地城市社区的就业、居住格式,以便于服务其特殊需求偏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可以跟进。19个援疆省市可根据本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承接一定数量的新疆转移就业的劳动者,并适当集中安置于本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的方式,开展有组织、规模化的就业援疆,通过安置一个劳动者就业,带动一个新疆少数民族家庭在东部城市融入的方式,既帮助新疆解决少数民族就业、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又能更好地促进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建设。同时,这种适当集中又在本地嵌入的就业援疆,也可以使宗教机构、清真餐饮、穆斯林生活用品供应等公共、商业服务跟进的成本大大降低。

2.为在内地就业的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融入本地的公共服务综合项目

由于新疆远离内地,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求学、就业、融入,会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为此各援疆省市要结合本地情况,并通过与中央主管机构、新疆各级政府合作,为“拉出来”就业的新疆少数民族劳动者提供在本地融入的公共服务综合项目。具体包括:第一,就业准备阶段的服务项目。如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在内地就业和生活的法治与生活知识教育,往返交通费用补助等。第二,城市融入服务项目。在新疆少数民族劳动者相对集中的城市,采取相对特殊的住房、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保障措施,在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劳动者与本地居民形成互嵌式就业、居住、生活结构的同时,消除其因远离家乡,进入陌生社会环境而可能发生的心理、生活、工作方面的障碍。第三,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劳动者在内地深度融入的公共服务项目。采取物质奖补和精神鼓励等多元方式,鼓励新疆劳动者在内地参与公共生活,带动更多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求学、就业和生活。

3.引导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特殊需求偏好相关的服务体系跟进

在鼓励新疆劳动者到内地就业和融入的过程中,政府既要尊重其与特殊民族、宗教信仰相关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特殊需求,但又不能过度介入相关服务体系,以避免强化部分人群特殊民族观念,或强化部分群体以宗教信仰要求特殊权利的意识。面对少数民族在这些方面的特殊需求,应主要通过宗教机构和相应的市场服务主体去满足,政府在不影响本地社会生活和本地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对相关机构的进入采取有限的扶持措施。例如为清真寺建设提供适当场所,为清真餐饮机构入驻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对于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的与本民族习俗或宗教信仰相关的公共活动提供适当的便利等。

(作者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新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3JJD630015);广西民族大学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中心项目)

[参考文献]

[1]吴良平,刘向权,尚阳.新疆人口结构的民族差异及其问题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5(6):107.

[2] 朱维群. 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05/c70731-23757697.html.

[3] 吐尔文江·吐尔逊.南疆原教旨主义思潮的调查笔记[J].中国新闻周刊,2014(661).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