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

严书翰: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非常恰切地把我们党比喻成“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毛泽东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事物生存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要经历一个由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到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过程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党对发展理念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演进的历史轨迹: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再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发展思想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得出重要的规律性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主要体现在党成立时对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理解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现代化的认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救亡)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发展)。这是两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纲领。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只有赢得救亡胜利才能为发展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用了28年时间完成了救亡这个使命,建立了新中国。用了60多年时间致力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使中国共产党长期只能在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的最落后的偏僻农村开展斗争。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一定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对此充满信心。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一次讲话中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①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给博古的信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与合作社,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即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七大还提出判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②

当年我们党把发展理解为现代化,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或工业社会等,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认识还没到位,但是,这些认识是非常宝贵的,体现了我们党当时的认识水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从这些认识中可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一定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充满自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③毛泽东还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时期我们党对中心任务是发展的认识仍然是清醒的、正确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且明确指出,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向自然界开战”,“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实践。由于这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对发展理念的认识发生了挫折,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错误,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尤其是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为后来我们党对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推进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宝贵的思想资料。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