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首先,各种社会思潮复杂多样。除了党主导的主流价值观,当前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可以归纳为:老左派、新左派、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众多思潮为中国当前及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从手段和途径上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这些思潮和党的思想理论并不一致、存在冲突,且在民众中存在一定市场,而民众对各种思潮又缺乏明辨意识,很容易引发思想领域的混乱,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挑战。
其次,各种价值观存在冲突与交锋。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的价值观领域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西方的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的价值观背后,蕴含的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不同和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面临更多冲突和交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推行构成了影响。
再次,社会主义价值观由“高度统一”转变为“价值多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推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民众价值观高度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民众价值观发生转型和变迁。中国社会从价值一元变为价值多元。在社会内部,每个人依照自己的需要形成了彼此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的价值观。
最后,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严峻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文化领导权问题突出。民众不断接受多元信息的轰炸,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新媒体构建的社会信息网络让思想价值以网状、分散式传播。真伪难辨的信息引发民众怀疑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新媒体时代的信仰危机。此外,由于新时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民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了质疑,导致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任度、认可度并不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首先,传承传统文化的着力点需进一步强化。当今世界,对话语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西方社会所倡导的全球意识形态正在消解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潮汹涌、民众意识形态有所分散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全国广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其为引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让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契合当代发展所需。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着力点明显不足,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手段落后,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不从心,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不紧密。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凝聚力及感染力不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就是深入人心,让民众普遍认同和接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备凝聚力和感染力。当前社会民众对于个人利益较多关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首先会从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去认同,如果与自身利益产生矛盾,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就会发生动摇。这就需要结合民众认识和感知的水平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目前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较多,但其中反面典型剖析的培育方式较少,培育过程中也没能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培育方式过于单一枯燥,无法感染民众、引发向心力。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保持统一。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文化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作为人民利益的基本表现,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进行凸显。但面对社会道德领域的各种问题,个体、群体、社会各层面都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来保障自身价值观的稳定性、持续性、正确性。不管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怎样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必须稳定不变、保持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