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妈从小就告诉我,知识会改变命运。甚至在我后来读到当地很好的高中,上到不错的大学,她还在重复这句话。
后来我发现她是对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越多,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看到的世界就有可能越不一样。
比如我小时候读鲁迅,常想鲁迅写文章也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扬州人,那会学校老师常让背诵朱自清的文章,《春》《荷塘月色》等文章基本烂熟于心,也觉得朱自清的文章和钱钟书他们一比完全不是一个分量级的。
现在读书杂了,有时与父母相隔万里,在异国他乡,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里如同牛毛细针在扎,眼眶也有些湿润。
我开始读国外书籍时,就觉得雨果比钱钟书还厉害,简直直逼孔子的圣人地位。但后来读了多些,越觉得各有各的好法,作家们作的方式不一样,死法也各有千秋,毛姆有他自己的情怀毒舌法,斯泰因阿姨有她的大妈吐槽术。
我大学的大物老师,是个老教授。
他的第一节课,他用非常漂亮的板书在黑板上写“惜字纸”,他说,他上课你可以不听,甚至可以不来。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我们不能在书本上写字,要有专用的笔记本。这句话,是他当学生的时候,他老师告诉他们的。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传承,和对文字的敬畏。
还是那位老师,他在和我们讲锁的构造的时候,说到一句话,你们知道锁是干什么的吗?以前我一直以为锁是用来防备坏人的,但是其实很多锁由于技术上的缺陷是防不了坏人的。后来,我才知道,锁是用来防备好人的。
学大学物理这门知识有什么用?如果我不再去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如果我以后的工作和物理没有一丁点的关系,我觉得初中的那些物理知识就足够用了。
但是从物理知识衍生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做题的思路,看问题的角度,包括你上课老师的言行身教,都是你在读了很多书,上了大学,受到了高等教育后,才像只树懒一样,一点一点地体会得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