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干部“能上能下”(2)

邓小平与干部“能上能下”(2)

显而易见,干部能上能下,焕发出活力,归功于邓小平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创新。如果说,当初能上能下,侧重于干部到龄退休,那么,当前重点难点则是调整不胜任者。对于干部退休,早已有了明确规定,现在重要的是严格执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在及时调整不胜任干部方面取得突破。1986年以来,各级采取了不少新举措,如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干部职务聘任制和试用制、实行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新的政治生态已形成,好的政治环境已产生,大多数领导干部自觉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在修养、作风、有为、守纪等各个方面,皆营造了良好氛围。然而,总的来看,步子还没完全迈开,尚未常态化、机制化。主要表现在:对少数决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的干部迟迟不作调整;对一些个人主义严重、工作政绩平平、闹不团结的干部,或迁就照顾,或平级调动;而被调整的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寻找理由开脱,甚至找关系说情,最终不了了之。结果造成保守消极思想及行为,或怕担责任、怕惹事端,或宁可不做、不担风险,或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或组织考核没有缺点,或只要不犯错就能熬成婆,形成了按部就班熬级别、无过即功的不良之风。

实现能上能下,确实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少数干部党性不纯,不要说下来,就是调整到不重要岗位的也会怨天尤人,甚至向组织讨价还价;二是制度尚不够健全,要使干部下得有据,必须健全考核方法。干部是否称职关键要看实绩,若缺乏岗位要求、考核无量化指标,就难以准确把握;三是个别领导怕得罪人,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不敢坚持原则,对不称职干部拖着不敢处理,难度越拖越大,最后以牺牲党的事业为代价。若不调整这些干部,必将挫伤党员队伍的积极性,危害党的事业。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干部产生精神倦怠和职业惰性,也会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寒了心,必将阻碍改革事业的快速推进和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

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完善考核是基础,扩大民主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198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转了中央组织部《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职务的通知》,探索以干部德才表现为标准推进能上能下,迈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一步。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明确了干部“下”的6种渠道,分别是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问责处理、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健康原因调整和违纪违法免职。可以说,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要创造不胜任者能下的良好氛围,制定干部胜任与否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程序,拓宽不胜任者“下”的方式和途径。该提拔的要大胆提拔使用,该下的就一定要下,使德才兼备者上,让德才平庸者下,且下得习惯自然。

邓小平同志说:“先从基层做起,要逐渐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做到能上能下。”逐步实现不仅从制度上做到“能上能下”,而且从心理上、习惯上、风气上,把干部能上能下视为正常现象。为此,每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破除功利思维,摒弃进荣退辱;要全力支持能上能下政策,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新陈代谢,适者生存;要淡泊名利,客观理性,平衡心态,胸怀博大;要各尽所能,公平竞争,优进劣退,有进有出。唯如此,方能创造出良性循环的政治生态。

(作者单位:四川广安邓小平图书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