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的“后遗症”必须消除

公车改革的“后遗症”必须消除

随着地方公车改革的大力推进,近日,一些基层干部普遍存在“以后工作怎么做”“到村下乡怎么办”“开会交文怎么办”等等类似的焦虑。

公车改革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势在必行。而且从一些典型的“四风”案例来看,不乏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把公车当成私车,加公家的油,开公家的车,却在办自己的私事,由此衍生的“车轮腐败”被社会诟病已久。公车改革是刀俎向内的“自我革命”,是转变工作作风、遏制“四风”蔓延、节约资源成本的务实之举。但是,公车改革不能留下“后遗症”。

以前,不管是上山下乡,还是开会交文件,公车都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山区乡镇,公车更是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配备公车也只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好处,不仅专享,办任何事情都方便快捷。一些上级部门开展工作,也是基于各地各部门有公车可以使用的前提下,因此,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必须集中开,一些可以文代会的工作,也必须现场讲,甚至,一些没有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也必须签字盖章反馈。这些严重的“形式主义”在公车改革前,可以轻而易举、手到擒来,但是公车改革后,这些“形式主义”就容易成为阻碍工作的“后遗症”。所以,公车改革不能“就车改车”,其他各方面的配套机制必须紧跟着完善。

800

我在基层工作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边是上级部门“催命式”地催交“意见征求稿”,虽然乡镇没有意见,也必须在下班前由分管领导签字盖公章后交过去。而一些会议,更是泛滥成灾,乡镇几个领导全部出动,都未必能够应付一天繁忙的会议,又要求不能代会,又要列入年终考核,基层领导只能以“游击战”的方式应付,这样的会议质量可想而知,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时,各种文件、材料、报表,既要求交电子版,也要求交纸质版。当然,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上级领导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开会就显得“不够重视”,没有意见的“意见征求稿”不盖章不签字就显得“不够没意见”,文件报表通过信息化渠道报送显得“分量不够”。

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吃尽了苦头,甚至有人夸张地比喻成“疲于奔命”。有公车,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没公车又怎么办呢?因此,我认为公车改革可以对办文办会形成“倒逼效应”,不过,前提是高层领导要有这种意识。如果还是麻痹大意,对基层干部工作情况不管不顾,只管自己的政绩怎么凸显,那么公车改革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基层单位的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

当前,信息化水平已经到了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依托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形势所在。但是一些上级单位办文办事方式方法老套,不肯破陈革新。实际上,这样做无疑是给基层工作添堵。而基层干部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上级服务”中,严重挤压了为民服务的空间,导致出现“重上轻下”的不良局面。因而,公车改革必须以务实为导向,要把公车改革的成绩体现到提升工作效率、节约资源成本、加快作风转变等方面,如果只改车而不改方法、思路、作风,那么,这样的公车改革就是失败的、倒退的改革。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