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桥铭:从俄罗斯两场战事看现代战争新发展

李桥铭:从俄罗斯两场战事看现代战争新发展

现代战争始终处于发展态势。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的两年间,俄罗斯先后在克里米亚和叙利亚使用军队。这两次出兵,是俄罗斯充分利用国际形势有利因素,推动俄国家战略进程、检验军改成效的大胆试水。目前看,俄基本实现战略企图。而分析俄军这两次军事行动主要战法与特点,既有助于把握现代战争发展特点,也可为我军建设提供参考。

俄罗斯军事行动基本作战样式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和叙利亚采取的两次军事行动,均可划分为四个作战阶段,其作战重心依次为:征兆期夺控信息优势,初期夺取政治优势,关键期确立军事优势,后期保持战略优势。

征兆期,多维联动夺取信息优势。每次战事发起前,俄均以外交攻势、主导舆论为主要手段,着眼夺取制网电权,多维联动,掌控先机。就发动外交攻势而言,入叙作战前俄展开密集外交,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俄总统相继与美、日等国首脑会晤,并在联合国大会呼吁协调解决叙利亚问题。在俄反复敦促下,美表态欢迎俄参加美主导的联合反恐。就夺取制网电权来说,出兵克里米亚前,俄抢控克里米亚网络和通信设施,并对乌克兰实施高强度网络攻击,其强度是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的12倍,从而获得克里米亚的制网电权。为占领舆论阵地,俄精心设计实施舆论战,抢占道义、心理高地。出兵克里米亚前,俄发布官方民调,指出“75%的克里米亚人希望加入俄罗斯”。俄官媒大力宣传俄乌两国同宗同祖的历史渊源,深刻批判“颜色革命”危害,赢得国内、乌东部地区广泛民意。入叙作战前,俄媒体指责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误导致恐怖主义蔓延,催生难民问题殃及欧洲国家。

初期,多元力量夺取政治优势。俄在充分考虑作战地区民族关系、派系矛盾、社会热点的基础上,注重在敌、我、友、中间势力等各力量间的博弈中,寻找切入点与发力点,以争取获得最大多数政治派别的支持。在克里米亚采取军事行动时,俄有计划地揭露西方撕裂俄乌两国斯拉夫民族的用心,激发俄罗斯族群危机和回归意识。俄罗斯恩威并施活用经济筹码,一方面承诺亲俄将获得投资和援助,另一方面警告“脱俄”将迫乌偿还欠债,并停止天然气供应。克里米亚公投前一周,乌前总理季莫申科利用个人政治影响力,整合、统领反俄主要力量。俄情报机构适时公布了季莫申科“乌境内的800万俄罗斯族人毫无用处,直接用核武器弄死算了”的电话录音,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克里米亚入俄呼声一面倒。入叙作战中,俄迫美厘清与“胜利阵线”等叙反对派组织的关系,导致美控制的叙利亚政治势力分裂;吸引伊朗、伊拉克、黎巴嫩等国,形成以俄罗斯为首的多国联盟,支持者占据绝对多数。

关键期,高效作战确立军事优势。政治优势是“势”,军事优势为“力”。俄两次战事再次表明,军事打击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尖刀、强盾并举。入叙作战时俄直接参战装备为数十架战机,兵力4000余人,置于里海和黑海地区的战略打击兵力则充当纵深威慑力量。正规作战与奇兵出击兼用。在克里米亚用兵时,俄特种兵潜入乌国防部篡改乌军命令,下发对亲俄民兵武装“禁止使用武器指示”,乌前线军队在未开火的情形下即被分割包围,缴械投降。入叙作战,俄军采取递进增效打击方式,持续提升作战强度与打击效果;采取海空联合战法,首次使用了Kh-101隐形远程空基巡航导弹、“口径”巡航导弹等大批新型武器装备。

后期,进退裕如保持战略优势。俄军吸取苏阿战争和美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教训,极力避免陷入战争泥潭。入叙作战,俄取得丰硕战果后果断撤军,避免缠战生变和触动多方利益,达成了军事上撤而不退、政治上以退为进的战略效果,为未来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争夺埋下了伏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