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3)

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3)

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三、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基本立场,结合新形势下人民的新期待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毛泽东同志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幸福生活要以物质财富的相对富足为基础,物资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生活显然谈不上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得到解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相对于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重物轻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发展导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突出起来。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党着眼于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注重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和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继续做大收入“蛋糕”基础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蛋糕”分好,通过精准施策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需要全党同志共同努力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通过推动发展来实现,还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既要从全局出发进行谋划,又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既要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发挥好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既要让老百姓尽早受益,感受到实际效果,又要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福祉所在。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只有把自身建设好,把每个党组织都建设成战斗堡垒,每个党员都不忘初心,努力工作,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好的“带领者”。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全党同志必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讲“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樱桃好吃树难栽”,“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告诫全党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必须依靠真抓实干。他要求“全党同志要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的期待紧密结合起来,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上,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只要我们与人民心心相印、团结奋斗,必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