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形态探析

李泽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形态探析

通过什么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来、外化于行,是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认同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显示了其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征的是国家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征的是社会理想模式,是对国家理想目标的进一步展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表征的是国家倡导的精神和道德规范。可以发现,仅从理论概括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的表现形态就有理想、精神、道德这三种形态。

理想是指有根据的、符合逻辑的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的理想包含着国家和社会两层意蕴。二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建党95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学理性论断。这个理想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的产物,是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的统一。从具体内容来看,这一理想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从时间阶梯来看,既包括近期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包括中期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还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目标。今天,全国人民正在党的带领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迈进。这样的理想既体现了我们党的雄心壮志和坚强意志,又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人民群众既有美好的憧憬,又有强烈的现实感,体现了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样的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力量源泉。

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也是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在继承传统民族精神精华的同时,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革命时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年代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典型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爱国、敬业等传统民族精神的核心,还蕴含着改革创新的内核,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正是有了这种薪火相传、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我们才有了攻难克坚、百折不挠的信心、勇气和意志,才能使理想转化为现实。

从哲学上看,价值与道德、价值观与道德规范这两对范畴的意义是相通的。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有利的、有意义的属性,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价值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道德作为意识形态,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其作用就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应当,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建设年代的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国民公德,还是改革时期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都反映了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上就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核心词。

道德重在行为规范,是一种行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为此,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