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决不能丢,也决不能被异化(2)

爱国主义决不能丢,也决不能被异化(2)

摘要:,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毫无疑义地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成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主题的转换,基本上都把力量放在了革命历史的教育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教育则相对缺位。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较多地追溯历史上的屈辱状况,而忽视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

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过多地停留在历史而不是关注当代,过多地强调了历史上我们挨打的屈辱,而较少地关注中国人为了摆脱屈辱而进行的奋斗历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关注不足。由此,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对屈辱历史的追溯。

中国近代历史无疑是一部苦难深重、屡遭屈辱的历史,但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前赴后继,战胜了内外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激发了全民族发展进步的自信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往开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曾经落后挨打的中国已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铸就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如果长期地关注过去的屈辱而忽视现在的成就,客观上会使受教育者感觉到,仿佛中国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和落后状态,中国人始终对外国抱着防范心理,只要外国同我国发生一些摩擦,就搞得草木皆兵,似乎天下都是贼,结果使得爱国主义极端化为闭关锁国的保守主义。

与此同时,因为总是在重复历史的屈辱而看不到当代中国的发展壮大,就会在不断强化屈辱感的过程中弱化发展的信心,甚至总是盯住我们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而看不到党和国家为克服这些困难所做出的决策和成果,从而难以激发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较多地关注爱国主义在历史上的主题,而忽视了爱国主义在当代的主题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外部列强虎视眈眈试图瓜分中国,内部封建专制制度腐朽难支,内生性的政治与文化变革势在必行,救亡图存必然成为爱国主义的主题。正是因为如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左冲右突,接续奋斗,引进先进的技术的、军事的、文化的、制度的等各方面资源,力求改变中国的命运。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抵御外敌入侵,另一方面推翻本国反动统治,实现政治制度的重建和中国文化的再生,最终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上,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毫无疑义地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成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主题的转换,基本上都把力量放在了革命历史的教育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教育则相对缺位。

例如,在已经建立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除了一些综合性的博物馆、展览馆外,绝大多数都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展示,介绍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基地寥寥无几:1997年第一批100个基地中,只有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兰考焦裕禄纪念馆3个;2001年第二批100个基地中只有唐山抗震纪念馆1个;2005年第三批66个基地中只有青海原子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2个;2009年第四批87个基地中只有铁西老工业基地展览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2个。在所有基地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和成就的,只有“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博物馆1个,而这个基地也很难说是反映改革发展这个主题的。这种总是向后看的爱国主义教育,所造成的爱国主义主题的错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马克思曾经揭示过一个道理:由于缺乏明确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斗争长期处于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斗争阶段,仅表现为局部的暂时的冲突和一些破坏行为,因而他们的斗争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对无产阶级进行武装之后,无产阶级才摆脱了自在状态成为“自为的阶级”,其斗争也从自发斗争上升到自觉斗争。

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个道理,对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爱国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在的、自发的、感性的状态,而必须上升到自为的、自觉的和理性的状态;不能仅仅关注片面的、个别的、细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关心国家的核心利益、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不能仅仅是为了记住屈辱、记住仇恨、记住历史,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更好地珍惜现在,更好地创造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本真内涵,发挥爱国主义的实践力量,中国人也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加关注时代的要求,在破除片面狭隘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性,在注重具体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国家的总体发展,确立起大国公民的心态,承担起未来发展的责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导)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