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是基于中国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现实的一个重大立场宣示,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再确认。
为什么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
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首先需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问题,既有外来的影响,也有我们自己的某些失误。譬如,在过去一些“左”的做法,把马克思主义泛化,甚至用马克思主义代替具体学科,这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还引起了许多人故意远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许多西方理论也涌进国门,其五花八门的形态对中国学者有新鲜感,不仅一波一波的“热”挤占了原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空间,而且学习者的心态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总认为西方的理论优于我们自己的。年轻人读的书,学的教材,多是西方的,等他们成长起来,话语体系已经成形,所以研究、发言就鲜有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了。再者,大学中的许多新兴学科往往最初就在西方国家出现,因而在建设我们的学科时,很多都是从借鉴开始,有些教材都直接来自国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转换还相对滞后。
由此看来,出现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如果我们有自主的灵魂,就不可能出现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我们绝不能让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更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为此,我们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提炼出来,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材编写之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