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应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一切工作开展、推进、强化的有力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基层的先决条件。
一是完善立体联动保障,增强统领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领导体系、社会参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整体联动的机制,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效。首先,强化领导责任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目标在基层,责任在基层,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在主流价值观普及、培育和养成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各级领导的落实和推动责任,做到纵向引领、层层负责、逐步引导、全面普及。其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充分注重发挥社会各级组织、各个层面资源的整体效用,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避免交叉或空白。再次,创新责任考核方式。针对不同单位,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为各级责任机关单位出必选题,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增加各单位部门的配合力度与紧迫感。
二是建立实行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新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念,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激励性和约束力,但由于当前人们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凸显,只以道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难以保证多数人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共识,要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事迹、人物和集体给予奖励和宣扬,建立健全鼓励、支持、帮扶“道德模范”“好人”机制,使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要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判,让负理念没有生存空间,让负能量没有传播渠道,让不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
三是建成运行载体,提高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其本质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理念,要植根基层必须借助相应的载体。首先,要注重物化展示的生动性。物化展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基本面,能将抽象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示给普通群众,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标语覆盖、实物展览、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主动影响与被动接受的融合。其次,要加强专题教育的分类化。专题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经纬线,能将晦涩的理论各个击破传递给群众,并打通环节形成整体。可增加专题教育的模块与教育方式,实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群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区分,模块教育与常态教育相补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力度和程度。
(作者系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