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闻:用什么奠定中华民族的底色

闻闻:用什么奠定中华民族的底色

近年来,多有高校校长为新生准备礼物,且各有新奇,有些高校校长的新生礼物是书籍,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好读书,读好书”。推荐大学新生书目看似简单,其实有着背后的不简单。到底推荐读什么书,引导着学子们的价值倾向,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带来系列的行为导向。用什么来奠定高校学子的生命底色,关乎中国文明标杆的树立,决定着国家文化的品质与境界,其意义与价值既重且远。为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自信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自信,说到底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有自知才会有自信,有了解才会有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笔者看来,现在的当务之急在于解决“自知”的问题。阅读当然是重要的途径,读什么又特别重要。高校作为思想的诞生地,天然的排头兵,当是率先响应文化复兴之序曲。作为中国的高校,能否向新生们推荐能够传承中国精神,代表中国气质的书?能否为中华学子打开一扇通往文化自知的门径?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哪类书能够传承中国精神,代表中国气质,增强中国文化自知?这个问题,在很多人那里可能是个问题,但笔者以为,高校应该成为这个答案的提供方。

中华文化浩荡绵长,在以经、史、子、集堆积起来的文化高原上,巍然耸立着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文化高峰,他们给我们树立了价值的导向。正因为我们文化之土壤肥沃殷实,生发出的枝叶花果才光灿无比,撷取任何一朵都芬芳四溢,沁人心脾。即便窥其一堣,也会被深深吸引,也许这就是血脉的力量,天然而有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谷物生长于厚土之上,莲子之类才可在水中扎根。中华经典蕴含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体系,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警醒什么?为何而喜?为何而忧?一目了然,它照亮生命之路,更是对炎黄子孙有切骨的滋养。文化的传承与生物学上的遗传同理,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传承它,破译它,表达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唯有领悟践行中华经典的内涵要旨,方可真正奏响文化复兴的清韵华章。也只有以中华经典为核心门径,方可引导国人的文化认知走向纵深,奔往辽阔深远的古代文明,人们将自然为中国文化的立体动感,为其大而美且持久的特质而惊叹震撼,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荣耀将从心底涌动,灵光自透,坚定有力。

其次,看似确立同样的目的地,路径选择不同,会产生很大的认知偏差。比如,在当下的环境中,有人提出要引导学子们宁静,之所以引导学子们宁静,或者源于看到了不宁静,在喧嚣之中追求宁静很重要,但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宁静?请看我们的国语表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真的是天然典雅,属于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美。

上古时期的辞章清扬激越,“卿云灿兮,虬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表达时光,但不仅仅在表达时光,更不是“时光”能够表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在表达思念,但不仅仅在表达思念,更不是“思念”能够表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表达欢迎,但不仅仅在表达欢迎,更不是“欢迎”能够表达。中华文化厚重典雅,我们可以向外国友人清楚地表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令对方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境与情韵。现在的问题是:当下有些国人并不缺少世界眼光,缺少的是中国意识。面对中国文化的意境与情韵,我们的国人还有几分切骨的体会?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不是狭隘的民族情节,是理性觉知与苏醒,如木之向阳,蝶之恋花,本性使然。中华文化润养中华儿女洋溢、通透、发扬而富有光辉,对于周边的一切怀有敬意与柔情,它温润而泽。反之,若背离了滋养我们的母体,即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孤立而单薄。而孤立的无助感,最容易带来的是对周边的挑剔、刻薄,对过往的纠结,对未知的恐惧。有人言:丢掉了宝藏,丢掉了民族的魂,丢掉了未来,丢掉了希望,终为精神家园的流浪者,四处飘零,哀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