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闻:用什么奠定中华民族的底色(2)

闻闻:用什么奠定中华民族的底色(2)

中国文化之妙,妙在它的意境与情韵,却又远远超越意境与情韵。中华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对以往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凝练与总结,又经过了以后数千年历史与生活的选择与检验,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感悟与人生智慧,它们的本质在表达真理。

例如,宁静也可以分类,比如有出世之离群索居之“静”,也有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静”。中华经典所倡导之“静”多属于后者,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那个“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将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是真的可贵。知止,是讲走往何方的问题。方向明晰,则静亦静,动亦静,行进如驰与心如止水一以贯之。听说,清华园悬挂着这样的门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只有方向明晰,才有能力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都非凡境,洵是仙居。细细品读中华经典,它们是在解决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大至天下国家,小至家庭个人,一以贯之。

最后,我们先人的认知至为清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何要“为往圣继绝学”?因为圣心就是天地心,是万民心,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初心”。此心不能忘。现在的问题不是“初心”有没有忘,而是此心可是曾有佳种下地?若讲“播洒大爱的甘霖,唤醒麻木的灵魂,担起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有些人听着认为是有几许高调的腔腔,但是,高校学子不同,对他们来说,这应该是真正的正音雅乐。

细细思索,所谓不宁静,根源不恰恰是该高调的时候高不上去(没有信念与追求),该低调的时候又低不下来(不肯脚踏实地),进而产生了有些学子乃至国人变成了庸常之恶的参与者,甚至是引导者、推动者吗?中华经典恰是教给人们该高调时要能高上去,高到“守死善道”,以生命来捍卫正义;该低调时也能低下来,低到“功成身退”,终得大定大静。此乃王者气象。或者,做生命的王者,知道自己应该走向哪里,是中华学子应该塑造之理想自我。中华经典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便是通往“王者巅峰”的康庄大道,是高调低调完美搭配的正音雅乐。

当下,“为往圣继绝学”不仅重要,更迫切与必要。当中华民族正处于文化承续之边缘,高校学子当率先响应,这是基本的义务,著名高校更应如此,因为站在了前排。响应只是本分,动作慢了便是过失。为此,盼望着中华经典进大学校园之话题能引发更多人的思索与交流,呼吁中华学子多读中华经典。在中华经典之中,有着对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诉说与坚守。它引导国人向上仰望,以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做靠山,向下扎根,与脚下的水土紧密贴近,因相连而产生内生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恒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