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客观实际与主动适应历史阶段新特点的哲学

把握客观实际与主动适应历史阶段新特点的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有关讲话系列解读五

摘要:新常态之“常”,指的是新阶段之“变”的常态化,经济结构要升级,发展动力要转换,增长速度要调整,资源要素要重组,这是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期并将不断呈现出新的具体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闪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其中关于“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基本国情没有变”、“历史阶段新特点”等论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高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一,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把它作为推进全部事业的客观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富有“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的求实思维,他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证明,革命不能超越阶段,建设和改革同样不能超越阶段。脱离实际搞超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只能导致失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高度,指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再次重申了十八大提出的“三个没有变”的重要论断。这次的讲话又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高度,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客观基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论述,是从历史和现实,世界和中国,理论和实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重视角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深远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鲜明的求实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做到在立足现实中规划未来,在把握实际中制定政策,在深入群众中推进工作。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这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第二,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就是要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历史阶段的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这是着眼“历史新特点”的“求是”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照唯物辩证法办事”,他从过程和阶段的辩证关系入手,科学剖析了不断发生变化的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揭示了历史阶段的新特点。他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这是推进各项事业的基础工程。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客观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重大判断;2014年5月,他在河南调研时正式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2014年APEC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速度、结构和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并且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突出分析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九大趋势,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次讲话他又明确提出了“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思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些论述,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内涵和我国历史阶段的新特点。

准确把握新常态,既要辩证认识“新 ”与“旧”、“常”与“变”的关系,又要正确把握“长过程”和“新阶段”的关系,通过矛盾分析,揭示它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趋势。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长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它没有离开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时期,不能离开长过程片面地理解新阶段。新常态之“新”,突出了同以往旧阶段的区别。与过去30多年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所面临的环境、所面对的风险、需求特征、供给条件、增长动力、发展速度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持续进行中。新常态之“常”,指的是新阶段之“变”的常态化,经济结构要升级,发展动力要转换,增长速度要调整,资源要素要重组,这是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期并将不断呈现出新的具体特征。主动适应新常态,就是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适应新阶段的新特点、新趋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顺应“新常态”之大势而奋发进取。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这是最好的“照唯物辩证法办事”。

第三,准确把握客观实际,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注重工作方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注重转化的实践哲学,它要求在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真理性认识,并将其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实践理念即适应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强烈的“结合”和“转化”意识。他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其实质就是要把规律性认识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具体政策,为此就需要开展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揭示规律的科学抽象以及指导实际的政策制定等工作。调查研究就是察实情、知民意,需要提高主体的观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要提倡“贵耳重目”、“身入心入”,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和“求效”上下功夫,做到接地气,钻矛盾窝,吃百姓饭,交草根友,把人民脉,走亲民路,与民交流零距离。科学抽象是发现本质、揭示规律,需要提高主体的抽象力。只有不断提高主体的抽象力,才能在现象和本质、内因和外因、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主流和支流、现实和可能等相互关系中,准确把握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本质和规律,做到看得准、摸得透、抓得住。政策制定就是出实招,把规律性认识转化为具体政策,它需要提高主体的转化力。

何建华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