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斌:弱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考核作用

冯伟斌:弱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考核作用

近年来,在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一些经济统计数据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一做法在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经济统计数据成为基层工作的“指挥棒”。在中央的多次强调下,“GDP数据崇拜”已经有所降温,但对其他一些数据的过分追求还没有引起必要的警觉,尤其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定时期全社会建造和购买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和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其绝对值和增长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是判断评价经济发展走势和质量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新常态下,这一指标也显现出一些自身缺陷,对考核评价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按照目前的统计制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规模以下投资,即只统计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小项目不纳入投资统计,直接导致一些地方对大项目的盲目偏好,而实际上,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小的创业项目、小的技改项目甚至零固定资产项目等也有其发展优势,如果从统计制度上就忽视小项目,小项目不算“政绩”,势必助长一些地方和干部的盲目贪大倾向,同时,也难以完全正确判断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二是现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含人力资源投资、科技创新成果等无形资产投资。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智力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这些凝聚人类智慧的要素已经成为新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很多企业特别是轻资产企业中最值钱的就是这些创意、专利等并不具备“固定资产躯壳”的资产,而且这些资产可能还具有极高的价值、价格。如果只注重固定资产而忽略这些新要素,显然并不符合新经济发展方向,不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

三是现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交易金额,随着近些年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土地交易金额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持续增加,也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快速增长。但土地交易一般并不直接产生实质性经济增长,过高的土地交易金额只能使经济虚拟化,并形成恶性循环。土地价格越高,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越大;为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上升,就要使土地价格上涨,最终形成土地价格泡沫,导致经济泡沫化。

四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后果,就是形成新的产能、新的房地产库存。除部分行业外,我国大部分行业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继续强调较高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与去产能、去库存的要求相背离,也造成极大的投资浪费。

五是固定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具有拉动效应,但是长期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的,并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而且,从投资效果来看,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化,投资边际效应越来越衰减。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摆脱单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路径依赖。

因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地方和官员的考核评价,盲目追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事情就很多,有些地方采取了公开通报、增速排名、末位惩罚等手段,不断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考核,使得这一指标越来越“失真”,本来的研究、判断、评价意义被不正当的功利所掩盖。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弱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作用,或者说优化使用这一指标,正确衡量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让着力提高经济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落在实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