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G20:中国主场外交的经验与启示

盘点G20:中国主场外交的经验与启示

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分享中国经验

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杭州成功举行。1份公报、28个文件、近30项成果构成了“G20史上最长成果清单”。这些成果直面全球经济形势面临的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回应了各方对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期待和要求,为加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能,也是中国主场外交的巅峰之作。

主场外交三要素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主场外交的巅峰之作。这一成功范例揭示了主场外交的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G20提质升级是迫切课题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的新常态。金融危机的余波未消,全球经济风险不断累积,贸易、投资等原有经济增长动能走弱。一些新兴经济体陷入负增长,发达经济体也出现经济放缓现象。此外,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各种地缘矛盾冲突加剧,世界经济的长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阴霾密布。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难独善其身。G20机制在应对全球和地区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国际社会对G20机制寄予了厚望,期待其为化解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增长、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塑造开放型全球经济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时至今日,G20已经不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自身还需要“健身强体”。当前世界经济的症结在于代表权过于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全球金融机构的权力分配不平衡。G20需要更加客观地反映全球经济权力格局,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大平台。

在G20框架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探索全球经济结构改革,优化全球经济治理的有效途径,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反对搞“小圈子”经贸安排,大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这些已经成为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与普遍诉求,也是G20在面临世界经济多重挑战下,继续保持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的源泉之所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中国负有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致力于维护公正合理国际关系和秩序的重要历史责任。中国接任G20主席后,毅然担当起调动各方同舟共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重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领导重任。

地利:中国经济实力令各方期待

中国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改革开放在深化,转型升级在推进,综合国力在提升。中国经济发挥出潜力巨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广阔的优势,仍然保持总体增长势头。中国经济增量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平均增速为发达国家的3倍。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高达25%以上。这标志着中国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源、全球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带头加入亚投行,主要就是为了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纷纷调高了对中国的评级,也调高了对中国增长的预期:年均保持在6.5%以上。截至2016年4月,人民币外汇成交额在全球交易中的占比几乎翻番,成为全球交易最为活跃的新兴市场货币。今年10月1日起,人民币将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篮子,成为第五大国际货币。这是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

人和:中国“软实力”散发强大魅力

G20成员中既包括了G7成员国等发达经济体,也包括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来自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中型经济体。G20成员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也带来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如何针对各方不同的政策重点和利益需求,尽可能协调成员的差异,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对于主办方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中国做得好,一靠中国外交长期以来积累的广泛“人脉”,二靠中国“软实力”发挥出无可匹敌的优势。

政治优势。面临着复杂内外形势,不少国家政治社会危机加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持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方面,则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这一制度所保障的强大战略规划能力和执行效率,更令“中国模式”魅力十足。中国现阶段的最大目标就是:求增长、促就业、谋稳定、保安全,让人民过上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理念优势。有学者认为,一次国际会议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或者为人类文明贡献它的价值,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较高层次的哲学理念,以及这种哲学理念能不能站在人类道德的制高点上。中国已经占据了这个哲学制高点。这就是中国奉行的“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不干涉内政”政策理念。

文化优势。世界难民问题泛滥成灾、恐怖袭击事件此起彼伏、一些地区“文明的冲突”几乎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之时,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焕发出无比耀眼的哲学光芒,为解决文明冲突问题提供“中国答案”。

习近平主席强调,G20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这是中国在用民主、平等精神与世界对话,以合作共赢理念与世界合作。G20的“中国提案”背后是强大的软实力支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