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武:经济学不能脱离社会政治

高长武:经济学不能脱离社会政治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为他历经15年呕心创作而成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859年1月的英国《人民报》上。

序言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三是马克思多年研究成果的基本结论;四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和概况。其核心内容是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高度概括,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根本指导。

马克思在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和分析,主要包括四个要点。

一是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内在基本结构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组成。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生产都是构成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二是概括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包括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既为经济基础服务,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是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就需要对生产关系作出调整和变革。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必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而与之相对应的“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持续的矛盾运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根本动力。

四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演进的客观进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马克思在序言中还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著名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是对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论断的丰富和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毋庸多说,单就一点就值得我们深入寻思:马克思为什么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本研究资本、商品、货币的经济学著作中,加写这样一篇重点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序言呢?

笔者以为,马克思此举主要是向人们表明这样一个道理: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能脱离社会政治、追求纯而又纯的研究,而只有结合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整个社会实际,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关系,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劳动价值关系、阶级剥削关系等问题,才能透过经济表象看到问题实质,进而概括和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就是马克思在序言中所说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