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朝远:“实事求是”的三重思想渊源(2)

罗朝远:“实事求是”的三重思想渊源(2)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

当然,中国古代的“实事求是”思想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实践”要义,但是,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之义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思想必然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其未发表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③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原理、方法运用到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中。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④并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1937年,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党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阐释。在随后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逐步确立下来。

从“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及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其渊源应该有三个,即文献之源、中国儒家重“行”精神之源及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之源。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注:本文系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WQNCX206】

【注释】

①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汉书》 (第二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1145页。

②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2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④《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116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