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大光:太空安全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4)

(四)载人航天发展

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载人航天计划,即“921”工程。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被运往太空之后,通过对接可以被改造成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对接技术成熟之后,就可以发射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为此,我国会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2.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在轨道运行了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六号发射升空,将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并于17日4时32分顺利返回地面。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将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入太空。27日,翟志刚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飞船: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于2011年11月17日19时36分顺利返回。神舟八号为神舟飞船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飞船: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神舟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刘洋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神舟十号飞船: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于2013年6月26日8时7分安全返回。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与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联袂出征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并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在此之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它们分别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一号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多个重要时刻: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天宫一号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已于2016年3月失效。如今,天宫一号已正式“退役”,天宫二号已经“上岗”。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在未来的数月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先后迎来两位重要“访客”——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开展一系列实验。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将由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行乘组由两名男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一号发射入轨后经变轨调相,将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构成组合体。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组合体运行第30天,两者分离,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则暂定于2017年4月,由长征七号Y2火箭在文昌发射场发射。

我国计划在2020年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创亚洲之最。中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一道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从发动机到商业应用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一箭20星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一箭多星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发射技术。其发射方式优越,能充分利用火箭运载能力,降低卫星发射成本,使相关联的多颗卫星保持密切配合。

最早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是美国。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两颗卫星,1961年实现一箭三星。随后,苏联多次用一枚火箭发射8颗卫星,欧洲航天局也掌握了这种发射技术。中国在1981年9月成功运用一枚风暴一号火箭将一组三颗实践二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2008年以前,一箭多星的“多”长期维持个位数记录,印度率先将其打破。2008年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这枚四级PSLV-C9型火箭搭载10颗卫星上天,总质量达824千克。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轰动了世界,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由此,印度也成为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两天后,俄罗斯打破了该记录。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32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一箭多星的数量记录保持者。

此次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标志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已具备了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我国除去长征6型火箭外,还拥有长征11和快舟系列快速反应火箭系统,这些火箭系统共同构成了我国快速反应运载火箭系统的高中低三个层面,如果说反卫星武器技术是太空战的“矛”,那么长征6型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就是太空战的“盾”,任何企图摧毁我国太空资产的国家,都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资本和中国开展一场太空战。

一箭多星技术助力分导式弹道导弹,可有效突破反导防御系统。一箭多星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单纯的航天科技。冷战期间,美苏在一箭多星发射领域激烈追赶,不断刷新卫星同时发射数量纪录与多轨道释放能力,向对方炫耀弹道导弹多弹头分导技术的最新进展。时至今日,美俄两国仍不时借一箭多星较量导弹突防与反导拦截。目前,长征六号一箭20星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正逐渐与美俄比肩,进入航天领域的第一梯队。

(六)我国航天发展存在差距

根据我国以往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规划经验,中国太空事业将以15年为一个周期。目前,中国正处在太空事业、包括太空军事力量发展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新周期的开端。在过去的60余年,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已经为中国今后的太空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航天装备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令中国人民自豪的是,国防科研部门发挥自身的强项,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迈向外层空间。

尽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美俄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了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航天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绕地球一周并安全返回地面。美国于1962年2月20日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1969年7月16日,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飞船上载有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3名航天员,经过75小时50分钟的飞行后,进入环月轨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1981年4月12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此后又陆续建造了挑战者号、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其中,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后爆炸,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解体。出于成本和安全的考虑,美国的航天飞机已全部退役。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