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籍汲取营养,“警句能背下来”
习近平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五六岁时,他就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那时看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小人书,“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文革”时,习近平一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习近平常帮人搬书。搬书的过程中,他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习近平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习近平曾告诫省部级干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这句话就出自《警世通言》。
“三言”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山路。冯梦龙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时,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腰疼得下不了车。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他就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进去,其中有个乡叫下党,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讲起这段经历,习近平说:“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
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新年贺词时,人们注意到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智囊》,作者正是冯梦龙……
中华传统文化的长年浸润也使习近平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1990年7月15日,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作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认真读读这首词。观其气,开阔磅礴,意境雄浑;察其情,一字一句,感人肺腑。从格律到语言,深得诗家三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