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中:谈谈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4)

李玉中:谈谈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4)

四、否定社会分析法,固守“人性论”分析法

“人性论”主张抽象的人性,反对具体的人性,否认人的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它脱离人的社会发展,脱离人性得以形成的现实生活环境,认为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人性,比如“人性善”“人性恶”,等等。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人的各种习性、观念等都是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动物一样具有自然属性,然而人的本质规定性并非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依据。离开了特定的社会关系,人就不成其为人。当然,人性本身又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实践生成的,是社会生成的。因此,并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正如毛泽东所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人性论”是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基础的。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必然坚持客观物质生活实践对于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先在性、本源性,必然要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实践及其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本质及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把握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此相反,“人性论”分析方法则是从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从人的生物性需要出发,去考察人性问题,当然看不到具体的社会的人,而只看到抽象的人。

“人性论”的主要危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致历史认识的错误,二是引起价值评价的混乱,三是动摇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比如,一些“人性论”者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做选择性处理,以西方价值观裁剪党史国史,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然难以作出公正的评价。还有人在“人性论”引导下,一味强调文化的世界性而否定文化的民族性,一味强调文化的一般性而否定文化的特殊性,完全不顾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把西方价值观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和最高准则,以此否定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动摇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确有其特定的手法。这些手法充分体现了其唯心史观的理论实质。只有从方法论或手法层面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根源及其实质,才能更好澄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现实危害。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