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裕声:从四次“转折”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力(2)

肖裕声:从四次“转折”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力(2)

赢得主动转折点: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经过整编和短暂休养的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到达云南扎西。此时,敌军主力尾追而行,造成黔北地区的兵力空虚。毛泽东提出红军应回师东进,趁黔北敌军空虚之际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在遵义地区的作战中,红军以三万之众,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近3000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及其他给养。遵义大捷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接连失利的情况下,乃至整个长征途中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有力重振了全军的士气,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追击红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遵义大捷以后,红一军团军指挥员向中央发电提出攻占黔西商贸名镇打鼓新场的建议。但毛泽东却根据最近破译敌军电报,推断敌军已准备向打鼓新场集结。由于不少领导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双方由此引发了较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尽管毛泽东再三阐述自己的见解,无奈众人未被说服,争论的结果还是同意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负气离开会场,会议随后表决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虽然出于一时激愤而辞职不干,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在这天深夜提着马灯出发,决定再找周恩来争取一下。二人交流过后,又一起去找朱德进行详细讨论。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县枫香镇的苟坝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事实很快证明,毛泽东的军事预见是正确的,红军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这次会议同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后的半个多月内,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先后完成了三渡、四渡赤水,继而强渡乌江威逼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待蒋将滇军调来“救驾”之际又向西直插云南,趁敌回援造成金沙江防线空虚之时越江北上,最终将几十万追兵甩在南岸,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被毛泽东视为一生之中的得意之笔,但这一行动在当时并非得到全部人的理解与认同。四渡赤水的最大特点就是“走”,即在“走”中调动敌人、寻找战机,进而跳出包围圈,重新赢得战场的主动权。可“走”必然使部队疲惫不堪,也不可避免地绕了许多弯路。当时有一些红军官兵不理解甚至对此大发牢骚,认为毛泽东的指挥就是走“弓背路”,不会走捷径,导致部队疲劳至极、苦不堪言。有的指挥员情绪比较过激,甚至给中央写信,要求取消毛泽东的指挥权,闹出了一场会理会议风波。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个人所遭受的误解和压力就放弃事关全局的战略部署,更没有因敌人的重重包围而张皇失措,他始终紧抓“跳出包围圈”这个根本战略目的,通过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走”,最终冲出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圈,既为历史留下了一段“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战地传奇,也让后人看到了那一代共产党员的政治定力与大局担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